滁州:全力守護困難群眾“穩穩的幸福”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來,滁州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持續縱深推進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著力構建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系統完備、高效順暢的社會救助新格局,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構建綜合救助“一盤棋”
建立完善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溝通協調、研究解決社會救助重難點問題。先后出台《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辦法》《滁州市完善低收入人口常態化救助幫扶實施方案》《滁州市低收入人口認定和救助工作實施辦法》等文件,鞏固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供養人員救助幫扶,拓展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幫扶,構建“8+1+N”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分工協作,密切聯動配合
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協調機制作用,加強民政、醫保、人社、教育、住建、衛健、鄉村振興、殘聯等部門交流聯通,實現信息互通、數據共享、資源互聯,及時預警發現可能需要救助的困難人群。定期更新全市社會救助大數據平台信息,將監測預警結果直接反饋到縣鄉,推動“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端口延伸到縣、鄉、村,直接通聯相關慈善組織,使救助申請可以在各層級和各類慈善組織間推送轉介。
建立監測預警和協同辦理定期追查追蹤制度,健全低保經辦人員及村(居)干部近親屬享受低保備案制度,公開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和舉報方式,持續開展社會救助領域專項治理。去年以來,全市累計抽查43個鄉鎮(街道)152個村,入戶調查734戶1697人。
擰成質效雙提“一股繩”
順應信息技術發展大勢,轉變工作理念,創新方式方法,建成全市社會救助大數據信息系統,整合了低收入人口認定、臨時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低收入人口庫、資源庫、預警監測、“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家庭調查等功能,並開發了配套的移動端應用,
求助人員可通過皖事通“皖救一點通”、市民政局微信公眾號、智慧救助APP等移動端直接申請救助,為低收入人口監測和救助幫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完善市縣鄉村四級救助服務網絡,在全市116個鄉鎮(街道)設立統一的社會救助申請受理窗口,安排專人負責業務辦理和申請協助,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同時,充分發揮縣級社會救助人員、鄉鎮(街道)民政干部、村(社區)民政專干、社會救助協理員職能作用,共同做好社會救助對象主動發現、調查核查、救助幫扶、協辦幫辦等工作。目前,全市共建立村(社區)救助服務站1035個,有社會救助協理員1227人。
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密切關注低保、大病重病、重度殘疾人等人群家庭情況,及時作出風險研判,並第一時間協調相關單位開展聯合救助。目前,系統資源庫已匯聚各部門共享信息740余萬條,建立15.6萬人的低收入人群數據庫。去年以來,平台累計監測預警2.58萬人次,發現報告困難群眾1485人,通過核查成功救助3200余人次。
織密兜底保障“一張網”
連續8年提標社會救助保障標准,自2022年7月份起,全市城市、農村低保標准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727元、717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准分別提高到1320元、970元,分散特困供養人員全護理、半護理照料護理標准分別不低於上年度當地最低生活月工資的30%、20%。嚴格“四個不摘”要求,保持過渡期內社會救助兜底政策的穩定性,落實“單人保”、就業成本扣減、低保漸退等政策措施﹔將特困救助供養覆蓋的殘疾人擴面到三級智力(精神)殘疾人、二級肢體殘疾和一級視力殘疾,未成年人年齡從16周歲延長至18周歲。2022年1至11月份,全市累計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45萬人次,發放低保金7.18億余元﹔月保障特困供養對象2.31萬余人,累計發放特困供養金和護理補貼2.23億余元。
建立“望聞問切”主動發現機制,鄉鎮(街道)、村(居)委會定期組織排查,及時主動了解、掌握轄區居民遭遇突發事件、重大變故等特殊情況。依托全市低收入人口大數據信息系統,通過線上比對預警、線下實地核查的方式,摸清困難群眾需求,給予精准救助,實現社會救助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
完善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政策措施,對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供養對象安排專人照料看護,為特困供養人員購買住院醫療護理保險,為分散特困供養對象和低收入老人購買洗浴、理發、助餐、上門就診、衛生清掃、心理慰藉等服務,推動從傳統的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延伸,擴大社會救助服務高質效供給。
廣泛動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服務,推動村(社區)成立“救急難”互助社,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和專項社會救助,鼓勵慈善組織設立社會救助專項資金。打造政府部門主導、慈善機構參與、社會辦醫療機構配合的“心動亭城”心臟病專項醫療救助項目,探索健康幫扶新模式。去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1831.5萬元,購買社會救助服務3類15項。目前,全市共成立村(社區)“救急難”互助社577個。(全媒體記者 張開興 通訊員 郝騰飛)
來源:滁州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