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蚌埠五河:“特色”賦能風帆勁

2022年12月26日14:17 |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國際在線
小字號

蚌埠市五河縣臨北回族鄉是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安徽省森林城鎮,也是蚌埠市唯一一個少數民族鄉,下轄的臨北回族村是安徽省百家鄉村旅游示范村。帶有濃郁的淮河文化特色的臨北獅子舞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臨北回族鄉聚力打造特色村寨、特色文化、特色產業,繪就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臨北新畫卷。

 臨北回族鄉整潔美觀的鄉村面貌

臨北回族鄉整潔美觀的鄉村面貌

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菜農們在大棚內進行採摘

菜農們在大棚內進行採摘

近日,臨北回族鄉東元村百畝蔬菜基地喜迎豐收,隻見一壟壟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菜農們在大棚內忙著採摘,大家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據種植戶趙國理介紹,基地目前種植了芥蘭、菠菜、空心菜等十幾個蔬菜品種,現在每天可採摘5000斤左右的新鮮蔬菜,全部銷往上海、昆山、蘇州、南京等地農貿市場。

近年來,臨北回族鄉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氣候優勢,努力打造“五河臨北優質農特產品加工供應基地”,目前,全鄉種植蔬菜6000畝,其中設施蔬菜2000畝,“臨北蘿卜”、“臨北梅園蔬菜”2個民族品牌更是遠近聞名,探索出一條“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產業振興之路。

說到特色產業,不能不提臨北 “燙羊”。“‘燙羊’(即屠宰后不剝皮的羊)好銷售、價格高、利潤空間大。”臨北回族鄉黨委書記張奮戰介紹,養殖大戶在當地政府引導下引進波爾山羊、小尾寒羊等良種羊,從而保障了“燙羊”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擴大養殖規模,籌備建設活羊交易市場和“燙羊”加工市場,還牽頭成立了牛羊屠宰協會,吸收鄉村干部、屠宰和養殖大戶參加,為“燙羊”產業的發展提供全程服務。

據統計,全鄉從事“燙羊”產業的專業戶達460戶,每戶年均收入可達50萬元。“燙羊”產業已成為全鄉經濟發展中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養殖戶在為羊舍中忙碌

養殖戶在為羊舍中忙碌

“在發展特色種植業的同時,我們將下大力氣發展鄉鎮工業經濟,利用年關將近的時機,以村為單位梳理在外成功人士,開展招商引資,抓住沫河口工業園區外遷企業契機,利用鄉村閑置建設用地,招引效益好的企業落戶,通過壯大鄉鎮工業經濟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張奮戰說。

“繡”出鄉村旅游新業態

在臨北回族鄉淮河北岸,一座清代淮河渡口遺址遷移保護工程正在施工。技術人員把每塊帶著編號的石頭、石板等文物小心翼翼地裝車,運往岸邊。用不了多久,一座明清時期的古碼頭就將在淮河北岸重現光彩。

該遺址所在處與淮河南岸的滁州市鳳陽縣臨淮老街隔河相望,遺址向河道內延伸100米左右。2019年,淮河干流五河縣臨北段實施行洪區調整,疏浚河岸施工時發現一段石砌駁岸,該渡口遺址才得以被發現。

“這是目前淮河岸線上首個經過科學發掘出土的古代碼頭,且保存非常完好。我們正在對石砌碼頭、石砌駁岸、房址、古路面等文物進行整體搬遷及安裝,預計年底前一期工程完工。”項目負責人周清海說。

古碼頭施工下游300米處,G329鳳陽臨淮關大橋施工正酣。該大橋通車后,將打通臨北南下的通道,“過去制約我們鄉發展最大的因素就是交通,無論是去縣城還是市裡隻有一條路,而河對岸的鳳陽離我們近在咫尺,可是交流卻很少。大家都盼著這個大橋早日建好。”張奮戰說。

“作為傳統農業鄉鎮,想要彎道超車,還需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在張奮戰看來,新建大橋還有另外一層意義。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特色是旅游的生命。臨北歷史遺跡眾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紅紅火火,兩者結合發展鄉村旅游是我們當下的著力點。”張奮戰介紹道,接下來鄉裡計劃以搬遷復原的古碼頭為核心,以文化旅游廣場、瓜果採摘園、垂釣中心、尤巷村小河生態工程等休閑娛樂設施為配套,依托飛架南北的G329淮河大橋,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

“窮災窩”變成“聚寶盆”

沿著平坦的通村硬化路,走進臨北回族鄉十裡城村,統一規劃的居民住宅錯落有致,干淨整潔的村容村貌讓人眼前一亮……

“過去俺們都住在壩子外面,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現在蓄洪區搬遷,住進了小洋樓,生活環境大為改善。”80歲的村民蔡金龍躺在椅子上晒著冬日的暖陽,愜意舒坦。

十裡城村前身是五河縣行蓄洪區臨北段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庄,它總是那樣的沉靜、安然。只是在汛期來臨時,村民們投親靠友才會熱鬧起來。

“不敢置辦家當,大水一沖就都沒有了。”講述過去的生活,蔡金龍口中不時冒出“泥巴凳,泥巴牆,除了泥巴沒家當”這句順口溜。

這句順口溜曾是過去村民們飽受水患之苦的生動寫照。“大家都想搬出去,搬到壩子裡面。”蔡金龍說。

近年來,五河縣適時抓住國家重大項目機遇,對臨北段、香浮段行蓄洪區進行相關工程建設后調整為防洪保護區。工程涉及三個行蓄洪區永久佔地19968畝,臨時佔地16410畝,拆遷房屋60.9萬平方米,遷建4266戶15555人。

“拆除舊房屋,政府有補貼,蓋新房子基本沒花錢,村裡都搬出來了。”蔡金龍就是這15555人中的一個。祖祖輩輩盼望的事在他身上實現了。

搬進新家園,發展新產業。村民袁士磊把土地流轉出去后,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當起了羊倌,現在養了100余隻羊,有了穩定的收入。

張奮戰介紹,鄉裡這幾年正逐步完善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恢復項目區基礎設施,在提高抗洪抗災能力的同時不斷發展產業,讓昔日的“窮災窩”變成“聚寶盆”。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從“散裝景點”到農旅融合、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站在新的起點,臨北干群正做好做活“特”字文章,賦能鄉村振興,一幅新臨北圖景正變得逐漸清晰起來……(年福燁 李向前)

(責編:吳西露、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