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裡的“幸福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正當時

晨昏渺渺,河水清淺,擁山而眠。大片的綠在視野間無限拉長,竹海翻涌,凌冽的竹香縈繞鼻尖,依稀帶著露水的清冷。凝望這片土地,柏油路、毛竹林、籬笆牆、柿子樹、清水塘、橋下洞……天空湛藍,遠處一頭老牛在村民的牽引下向村口走去,旁邊不遠的聯三村委會辦公樓上飄著紅旗。
美麗鄉村一景。劉金秋供圖
板石嶺上的長青鬆樹不落根葉,紅楓、竹葉、丹桂早已落盡,滿地枯葉在秋冬的天氣裡被催干水分,行人踩過落葉留下一串“咔嚓”在腳后響起。探進板石嶺的平地,一堵堵青白籬笆牆佇立在稻田的不遠處,這裡是南陵縣家發鎮聯三村的寶地,籬笆牆裡的村民憑著這些年來的勤奮和好政策,住進了磚瓦房、小高樓,安上了高壓電線與網線,鋪出了一條平整的柏油路。
美麗鄉村一景。劉金秋供圖
歷史拂曉,尋聲追跡。這片繽紛異彩的土地,留得住這世間最美的秋景。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銘記著戰爭年代浴血抗爭的勇士。錫鉑山腳下,紅牆黑瓦,飛檐翹角,李家發烈士紀念館自落成后便參觀者絡繹不絕,成為面向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教育的基地﹔千年的古桂落下金黃,踩著沙沙作響的小路,譚震林的舊居就坐落在板石嶺密林深處,保存完好。萬畝竹海在風中微微搖曳,讓每一位來到這裡的游人們看到歷史走過的足跡,將紅色故事觸達人們心底。
美麗鄉村一景。劉金秋供圖
家發鎮依托歷史底蘊,深入挖掘紅色旅游資源,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讓年輕的一代代人體味過去的烽煙,燃起內心的共鳴,看到抗戰的意義,在賡續紅色血脈中播種下一顆顆充滿生機的種子,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人文為魂,山水乃形。仰看群山疊翠,峰谷蜿蜒﹔俯看村舍畦田,炊煙裊裊。秋冬時節,稻田裡的農忙已經結束,菜園裡依然綠意盎然,蔬菜們緊緊挨在一起,看起來生機勃勃。有老農悠悠然地挑著扁擔,來到河邊挑水澆菜。“擱以前哪能放心用河裡的水哦!現在水都干淨了,用著放心,種的菜長勢也好。”村民如是說。
美麗鄉村一景。劉金秋供圖
近年來,家發鎮在交出最美“綠色”答卷上持續撰寫著、努力著,以生態為基,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以“10+3”項暖民心行動、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山洪溝治理等為枝,團結干部群眾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大力推進村容村貌、農村垃圾與污水治理的整治工作,下定決心改善河道生態,讓嶺下風光舊景換新顏,青綠隨處可見。
另外,家發鎮也借著板石嶺的“千年丹桂藝術節”等大型活動的契機向世人展示著這座紅色小鎮獨有的文旅情懷。溪田露營地等項目的落地,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周圍群眾致富增收,讓農文旅賦能鄉村。在這裡,山水與人文,自然與歷史交相輝映,既是生態的共贏,又是精神的歸宿。
千百年前的丹桂樹在這裡向下扎根,而今這裡的干部與群眾在這裡向上發展,家發鎮晚上的燈火閃爍萬千,籬笆牆上的斑駁棱角折射著牆裡的人影晃動。攝影機從板石嶺往下俯瞰,嶺下的群火閃耀照亮了籬笆牆裡的幸福苑。(劉金秋、魏曉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