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聲
《人民日報》( 2022年11月10日 第 17 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如何更好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本報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請他們談談意見建議。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彭壽:
集中力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奠定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為新型舉國體制新的核心任務,對我國“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至關重要,必須要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從戰略上作設計、在市場中聚資源、用全社會促攻關,集中力量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系統能力,全面推進創新驅動、創造理念、創能轉型、創享發展,用實際行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一是注重整體施策。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不斷提升有為政府的定力和魄力,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基礎工程,大力支持國家新型創新平台重組整合。二是保持動態平衡。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要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大合力,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用好全球創新資源,保持動態平衡、共贏共進。三是轉變治理范式。在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中,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創新文化、優化創新生態,健全戰略科學家負責制,優化立項—研發—轉化—評價的全流程科技管理體系,把全社會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我國科技發展的整體優勢。
(本報記者 徐 靖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
強化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正深度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認知思維模式,不斷提升科學技術水平,必須積極探索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相融通,強化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
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探索大學科融合建設。始終以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牽引,以科研平台為支撐,布局一批“從0到1”基礎研究項目,推動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推進跨領域跨學科研究,推動產生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產出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入推進實施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進一步發揮高校自身的基礎性和應用型研究優勢,從產教研融合、協同育人體系建設入手,推動產教研融合新模式,大力培養企業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助力企業產業升級。高校要打開“校門”,與行業龍頭企業建立校企聯合實驗室,與世界最優秀的學術機構建立國際聯合研究平台,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最前沿科技,了解世界頂尖技術發展潮流。
(本報記者 魏哲哲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長黃政仁:
重點研發關鍵前沿技術
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要求我們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
加強前沿戰略技術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競爭熱點,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區塊鏈等前瞻性技術研發,力爭率先取得突破,積極搶佔產業技術競爭制高點。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聚焦集成電路、先進制造、新材料等重點領域,集中力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要標准研發,加快推進核心技術自主化,不斷提升產業高端化發展水平。
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搶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新機遇,重點聚焦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數字經濟前瞻性技術研發和關鍵技術突破,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協同融合創新,加快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形成“一區一戰略產業”布局,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
(本報記者 竇瀚洋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渝北區委常委、副區長楊帆: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推動科技創新發展,企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應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的重要作用,不斷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鼓勵龍頭企業加強技術攻關。支持具有技術發展優勢的企業聚焦產業科技創新主戰場,圍繞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重點領域,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系統梳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集中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
加快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鼓勵企業參與標准修訂,建設區域科技創新平台與協同創新中心,與高校、科研院所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新聯合體,轉化一批科技成果,產生一批新產品、新工藝、新模式。
構建科技創新企業成長鏈條。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高成長性科技企業,構建科技型企業成長鏈條。同時,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打造一批規模化、特色化孵化載體,推動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孵化體系。
(本報記者 劉新吾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