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相山區: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暖民心行動開展以來,作為淮北市主城區,相山區堅持人民至上,從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聚焦人民群眾牽腸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組織實施。就業促進、“新徽菜名徽廚”暨“第九菜系·淮北美食”、快樂健身等“10+2”暖民心行動在全區一體推進、持續深化,通過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努力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家門口、心坎上。
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相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織密全域就業幫扶“一張網”。6月18日晚,在相山區東街道供電社區,三三兩兩出門納涼的居民發現,居委會戶外顯示屏上,“送餐員,月薪3500至8000元﹔家政保潔,月薪2000至3500元﹔文案策劃,3000至7500元……”職位、薪酬等“周邊三公裡”就業服務信息及時更新、一目了然。
今年4月初,在全區試點“三公裡就業圈”工作以來,供電社區積極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送服務,在“一站式”大廳首問告知、各小區公告欄定期發布,依托七彩志願服務隊上門服務,創新金色“創業培訓”。目前,已幫助30名失業人員再就業,為17名靈活就業困難人員申請保險補貼,推薦小額貸款2人次,努力讓就業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系到千家萬戶。為了讓更多老百姓好就業、就好業,自就業促進行動開展以來,相山區進一步發揮政府引導、市場調節的就業促進作用,織密就業幫扶“一張網”。以社區為載體,推進“三公裡就業圈”建設,線上線下聯動開展政策宣講、專場招聘、“雲招聘”等活動,精准匹配人力資源,扎實推動轄區居民就近就業、充分就業。預計今年底,100%的社區達到“三公裡”充分就業標准,達成就業意向1000人以上、就業轉化率不低於10%,新增技能人才5000人。
按下特色餐飲產業“快進鍵”。提起“徽菜”,不少人會想到皖南徽菜。在皖北地區,美食小吃同樣數不勝數,群眾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特別是相山區,商圈密布、人口眾多,地鍋雞、羊肉湯、小龍蝦……百食百味、風格多樣、抓人味蕾,充滿煙火氣息,讓人流連忘返。
2020年12月,相山區政府、市傳媒中心協同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策劃推出日播類節目《第九菜系》,挖掘地道相山美食,深情講述美食背后的故事。截至2021年底,共探訪播出節目260期,讓200多家餐飲門店的招牌菜走出相山,深受大眾的追捧和喜愛。
以落實“新徽菜名徽廚”行動為契機,相山區創新融入“第九菜系·淮北美食”行動,綜合考慮地域特色、群眾認可度等因素,引導市內相關從業人員多、受大眾歡迎的本地菜式、名特小吃品種餐飲企業等,參與美食評選活動、名菜培育推廣。建立評審專家庫,組織評選名廚,認真遴選名店,綜合打造名街,開展名師培訓,落實培訓補貼,加強就業創業服務,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努力將“第九菜系”打造成為代表相山美食文化的特色名片,進一步推動行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讓越來越多的人知相城、愛相味。預計年內開發第九菜系菜品專項標准1至2項,技能培訓200人次,評選“相山名廚”若干。預計到2025年,相山區將打造出市(區)級特色美食旅游線路3條,新增第九菜系連鎖企業4家、連鎖店15家,支持第九菜系廚師創業和帶動就業1300人,有效促進全區餐飲從業人員技能技藝提升,就業創業提質,收入水平提高。
“第九菜系”之相城紅燒肉。相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畫好群眾快樂健身“路線圖”。近年來,相山區全面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推動群眾體育發展,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不斷完善,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與管理持續加強,豐富多樣的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與文化、旅游、醫療、養老、互聯網等領域的互動融合日益加深。選派隊伍接連獲評全國運動會群眾展演項目廣場舞健身舞城市街道(社區)組一等獎,比利時國際交互繩大賽U19組速度賽、表演賽“雙冠軍”等榮譽。
相山區大力實施快樂健身行動,以居民健身需求為導向、群眾喜愛的健身項目為基礎,精心制定全民健身設施配建“菜單”,扎實推進“15分鐘健身圈”項目建設,加快城鄉體育資源整合,豐富賽事活動開展,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理念。對全區健身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加快建設蕭濉新河體育公園、黃裡健身步道等重點體育設施,渠溝鎮完成1000平方米室內全民健身中心、2000平方米室外健身廣場、多功能球類運動場“三個一”設施建設,利用空閑地、邊角地等一處一策建設“口袋體育公園”“百姓健身房”,貼近市場需求開發群眾參與型、體驗型多元服務產品內容,培育新年登高、“相山之巔”越野賽、“七夕”熒光跑、全民花樣跳繩賽等群眾體育品牌賽事,探索創辦渠溝鎮芳香大道騎行賽事,以“快樂健身”為主題籌辦全民健身休閑季、社區運動會、健身徒步大會等全民建設活動。
扎實推進“15分鐘健身圈”項目建設。相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讓更多群眾快樂健身,是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期待的內在要求,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石。預計到2023年,相山區將全面完成居住小區和行政村健身設施的維修、改造和提升,基本實現城鄉居民身邊健身設施全覆蓋。到2025年,新增健身步道50公裡,新建體育公園2個,多功能運動場5個,“口袋體育公園”5個,全民健身苑、百姓健身房等“家門口”健身點120處,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突破43%。屆時,將基本實現全區城市功能、體育元素、文化旅游互融互通,建成惠及城鄉、公平可及、特色突出、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幸福底色更加厚重。(肖干 李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