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縣護河鎮的90后新農人:同樣一塊地 種出新希望
春夏之交,走進姑溪河南側的當涂縣護河鎮,眼前是一片片希望的田野。近年來,該鎮鼓勵新農人返鄉創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正從原來分散的小農戶,向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為主轉型,經營方式也從純粹的一產種植,發展到一二三產融合經營。
連日來,記者採訪了護河鎮的一些“新農人”,傾聽他們的奮斗故事,感受他們的夢想情懷。
張盛男:現代化種田能人
剛過上午9點,位於興禾村的西瓜種植大棚裡已是熱浪滾滾,90后瓜農張盛男已經汗流浹背,但手頭上的活卻絲毫沒有懈怠。
“眼下最早的一批‘8424’馬上就能上市了,現在得趕緊將劣果歪果剔除,整理整理藤枝,好讓養分得到更好的吸收,提升西瓜品質。”由於管理精細,他家的西瓜獲得大豐收,預計20畝西瓜的產量將達到6萬公斤以上,按照目前西瓜行情,僅西瓜銷售這一項總收入超過20萬元。
今年剛滿30歲的張盛男,出生在當涂縣護河鎮興禾村廟前自然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中專畢業以后,張盛男也曾跟著朋友外出務工,當看到家鄉的青壯年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導致大量田地荒蕪,他感到非常可惜。於是,2014年,他選擇回到農村,將人生夢想寄托於大地,在田間地頭發揮聰明才智、拋洒辛勞汗水。
“近年來,國家大力鼓勵和推動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土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並針對流轉土地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出台相關惠民政策。”張盛男說,乘著好政策的東風,在興禾村“兩委”的幫助下,他通過流轉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7畝土地建立西瓜大棚,經過多年的堅持和付出,截至目前,他已經流轉了500多畝土地用於種植西瓜、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他和父親在2019年一起成立的當涂縣明盛水稻種植家庭農場,也於去年被評為市級示范家庭農場。
作為一名年輕的新型農民,張盛男覺得,相比於父輩,他的優勢是可以更好地操作各種機械,更快地接受新技術,更全面地掌握行情動態。幾年來,張盛男先后投入40多萬元,陸續購買了植保無人機、插秧機、大型拖拉機、旋耕機等設備,憑借著自己的努力鑽研以及鎮村農技專家的指導,張盛男順利考取了操作証書,成了操作這些機械的技術能手。
盛后根:工廠化育秧帶頭人
5月,正是水稻播種的好時節。在護河鎮青山村種植大戶盛后根家的育秧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抓緊育秧。
“經過25天左右的培育,秧苗可長至十七八厘米,就可以送往農田用插秧機栽種了。”該育秧中心包保技術負責人尹治星介紹說,“傳統散戶育秧需要40天左右,工廠化育秧隻需要25天左右,整整節省15天時間。秧盤培育的秧苗可用於插秧機機械插苗,意味著從育秧到插秧均可實現機械化,省時又省力。”
“前些年沒技術、沒設備,遇上‘天公不作美’,收入就比較少。現在不僅啥都有了,還有專家教我們種什麼、怎麼種。”盛后根認為,工廠化育秧市場看好得益於“兩強一增”政策的落實。
據了解,今年以來,該鎮嚴格落實《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成立工作組,責任到人,健全完善考評體系,持續加大日常巡查,不斷夯實鎮村糧食生產屬地責任,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安全。同時,通過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夯實現代農業裝備支撐,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李夢恆:早熟苗養殖推手
俗話說,春投一簍苗,秋收萬斤蟹。在護河鎮清潭村李家自然村,90后大學生創業者李夢恆家24畝大閘蟹養殖塘口完成了種苗投放,也投下了致富新希望。
“投放的是我們與專業苗種公司合作自主選育研發的新品種早熟蟹‘官圩1號’,這一批蟹苗白籽預計可培育產出1.4萬斤優質、無病害早熟蟹扣苗。”李夢恆介紹, “這種新蟹苗長得快,比一般蟹苗成熟早,現在投放的幼苗,又叫河蟹大眼幼體,經過8到10個月精細化培育管理,歷經11至12期蛻變,於年底至次年春生長為扣蟹苗,扣蟹苗再經過成蟹養殖戶生態養殖后,母蟹在8月份就能成熟,公蟹9月份成熟度可達90%,真正實現早成熟,早上市。”
近年來,由於成蟹基本在國慶前后集中上市,市場出現飽和,好蟹賣不上好價錢。李夢恆就開始嘗試引進河蟹早上市新品種,新品種上市時間趕上中秋節前河蟹高價期,從而給廣大養殖戶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新品種母蟹8月20日左右即可成熟,9月份性腺發育飽滿,口感上佳,消費前景可觀,我非常有信心。”有著6年養殖經驗的李夢恆信心滿滿。
李夢恆的24畝早上市品種大閘蟹扣蟹養殖示范點,分為4個標准化苗池,通過引進新品種河蟹蚤體種苗,進行本地繁育擴展養殖,探索早上市河蟹河溝生態養殖模式。下一步,李夢恆還將採取“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新型農村產業模式,示范推廣標准化養殖,進一步做大做強。(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姜斯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