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看中國·千家萬戶的事

安徽:“栽樹工程”枝葉茂 科創花開紅似火

張磊 汪瑞華
2022年05月16日08:5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11年前,張斌從老家河南來到安徽合肥,以實習生的身份,第一次坐在科大訊飛的辦公室。

11年間,從實習生到技術員,再到業務管理人員,對張斌來說,不單單是角色的轉變,更多的,是身為科大訊飛的一分子,切身經歷安徽科技創新的鏗鏘步伐。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勉勵我們,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再次強調,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全國省區市排位中繼續往前趕,關鍵靠創新。安徽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抓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以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安徽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鄭柵潔在《人民日報》刊文指出。

放眼安徽,從高校到科研院所,再到企業,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新之樹枝繁葉茂,創新發展讓無數“不可能”變為“可能”。

“讓曲高和寡的科研走向萬家燈火”

微風拂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園內,夏花搖曳,燦爛了整座校園。

師生們步履匆匆,圖書館座無虛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園一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考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時,語重心長地對學生們說,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學們肩負時代責任,高揚理想風帆,靜下心來刻苦學習,努力練好人生和事業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學生,做有擔當、有作為的大學生,做有品質、有修養的大學生。大家要向我國老一輩杰出科學家學習,爭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當時作為一名在校生,賀羽倍感振奮。如今一晃6年過去了,但總書記的話,深深印在了他的腦海裡,也讓他更加堅定投身於量子技術產業化和科學儀器產業化。“總書記對創新事業的關心,激勵著我們敢於挑最重的擔子。”

“隨著科技自立自強,大家越來越重視應用科技,科學家也開始從幕后走向台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我們應用科技創新的隊伍中來。”賀羽說。

“要讓曲高和寡的科研成果,真正地走向萬家燈火。”早在2016年,賀羽就創辦了公司。他邊學習邊實踐,帶領團隊先后研制推出了“脈沖式電子順磁共振譜儀”“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金剛石量子計算教學機”等多款產品。

“作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能深刻感受到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以及對科研人才的重視。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就應該挑大梁,擔起新時代的責任。”談起自己的創業之路,賀羽如是說。

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導或參與了多項“大國重器”,“嫦娥”攬月、“墨子”升空 、“天問”探火、“奮斗者”遨游萬米深海……

這背后,是一個又一個創新人才的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填空’題”

夜幕降臨,曹平穿過車水馬龍的望江路,走進他再熟悉不過的中國科大西區科技實驗樓。

一邊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搞科研,一邊在中國科大教學樓授課,“兩頭跑”是曹平的日常。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考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時強調,安徽作為科技大省,中國科技大學作為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這些年抓科技創新動作快、力度大、成效明顯,值得肯定。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們要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為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對科技成果進行轉移轉化,2017年,先進測量儀器應用工程技術中心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挂牌成立。6年來,先研院啟動建設院士等頂級科學家領銜的工程培育類實驗室27個,累計建成應用工程技術中心19家,聯合實驗室66家﹔累計完成科技成果轉化13項﹔成果轉化金額5511萬元。

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外景。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供圖

從1998年上大學到2007年博士畢業,這9年間,曹平致力的研究領域,不曾更改過,一直和實驗物理核電子學打交道。如今,曹平已經是先研院先進測量儀器應用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在他的帶領下,我國在海洋地震勘探數據採集裝備領域實現了關鍵技術的突破。

“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填空’題。國家在哪個方面存在短板,我們就攻關哪裡﹔國家需要什麼技術,我們就研究什麼技術。”在這樣的理念下,曹平一直潛心深耕實驗物理技術。

談及變化,給曹平感觸最深的,就是安徽的創新氛圍越來越濃厚,而且人才聚集效應愈發凸顯,“產業基礎好、科技實力強,對年輕人越來越有吸引力。”曹平說,人才集聚起來,就能形成1+1>2的合力,越來越多的科大學子畢業后選擇留在安徽發展,就是最好的佐証。

截至目前,安徽全省建成各類國家級研發平台216家,省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183家,院士工作站72家,已然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深耕車輪事業 堅守鋼鐵報國初心

2022年4月底,中國寶武馬鋼交材車輪車軸廠生產協調員沈飛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總書記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向我們勞動群眾發來賀信說,‘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我感到心潮澎湃,作為一名一線工人,我深知,隻有干出來的精彩。”這陣子,顧不上和家人分享榮譽的沈飛,接連多日都把自己扎在車間裡。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寶武馬鋼集團時指出,要抓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機遇,加強新材料新技術研發,開發生產更多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勞動模范是共和國的功臣,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

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是沈飛工作的不竭動力,“作為新時代寶武人,我要堅守鋼鐵報國初心,不斷提高自身知識和技能水平,為推動我國軌道交通行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1995年,當時隻有17歲的沈飛就到馬鋼上班,從煉鐵廠機修車間的一名普通車工干起。如今,他已成長為車輪車軸廠的數控加工高級技師。

中國寶武馬鋼集團車輪車軸廠精加工車間。徐亮攝

近年來,沈飛帶領團隊攻克了國產時速350公裡“復興號”高鐵車輪機加工難題,有力促進了國產化高鐵車輪的量產。每當看到“復興號”以超過300公裡的時速飛馳在皖南山區時,44歲的沈飛心中總是充滿了自豪。

這自豪,源於多年努力,也源於不斷創新。

“創新不是口號,是植入思想的意識,是對工作永不滿足的追求。哪怕是最平凡的崗位,也能綻放出燦爛的‘創新之花’。”沈飛感慨道。

作為省市兩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近5年來,他取得的創新成果多達27項,不僅為企業解決了現場問題,還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們不但要保証自己的車輪跑得快、跑得穩,還要讓我們的軌道交通踐行環保的承諾。”以此為目標,沈飛帶領團隊致力於彈性車輪的生產攻關,讓10多個品種小批量彈性車輪實現生產制造。

“隻有不斷創新 才能贏得未來”

如今,合肥早已成了張斌的第二故鄉。2011年大學畢業后,本是來科大訊飛實習的他,在感受到濃厚的技術氛圍之后,毅然選擇留了下來。

10多年過去了,已經是科大訊飛開放平台總經理的張斌坦言,“從陌生到熟悉,再到扎根安徽,一路走來,我體會最深的就是隻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未來。”

“從大的層面來說,科技型企業核心做的事情就是科技成果轉化。”讓張斌引以為傲的是,大街小巷看到的刷臉支付、街道社區入口的車牌識別、隨時隨地的語音轉換,都與他從事的人工智能息息相關。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創新館時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

俯瞰安徽創新館。人民網 張俊攝

近年來,在創新路上,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安徽傾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為高質量發展澎湃向前寫下了濃厚的一筆。

作為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展館,最新科創成果不斷“上新”。如今,參觀者在安徽創新館可以看到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量子保密通信干線、“天問一號”的“透視眼”、“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一項項重點科技項目,都凝結著安徽“智”造的成果。

如果說,每一位科研人員都是一棵樹,那麼把他們凝聚在一起,就成一片林,安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就能“茁壯成長”。

2021年,安徽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揭榜11項國家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任務,推出新階段高質量發展人才“30條”等政策,引進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47個。

2021年,安徽投入的科技資金達到415.5億元,同比增長12.4%﹔科學技術支出佔全省財政支出的比重為5.5%,同比提升0.6個百分點。

今天的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方陣、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萬家、高新技術產業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步入全國前列。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責編:范曉琳、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