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平米的“家”

不足3平米的陽台上,一張木板搭成的小床靠著牆,一個木箱緊挨著床頭,堆滿書本和雜物。床對面的矮櫃上,擺放著鍋碗瓢盆和瓶瓶罐罐。這個被塞得滿滿當當的陽台,位於安徽省銅陵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5樓,是14歲少年王志瑋的“家”。
2014年,一場事故使得爸爸癱瘓,從此,剛上小學一年級的王志瑋跟著父母住進了醫院,“安家”陽台。8年時光,孩童已長成少年。盡管條件艱苦,但他總說:“隻要一家人在一起,哪裡都是家。”
被塞得滿滿當當的陽台。詹俊攝
練就“絕技”
陽台上的床不足1米寬,橫著趴在上面,腿就得甩到床外。即便豎著躺在床上,雙腿也無法完全伸展。每當此時,王志瑋就會想起家中那張近兩米寬的大床。
上小學時,王志瑋和媽媽陶月芝就擠在小床上睡,因為太窄,一不小心,就會從床上掉下來。幸好,床不算高,王志瑋總會迷迷糊糊爬上床接著睡。現在,王志瑋已是14歲的大男孩,在銅陵外國語學校讀初二。
學校是寄宿制,每半個月放一次假。放假回“家”,王志瑋不怎麼出去玩,除了照顧爸爸,就是分享學校裡的新鮮事。當然,由於課業緊張,少年的大部分時間用在看書寫作業上。
病床的床頭櫃、電視機下方的小凳子、陽台的木箱子……這些,都充當過他的書桌。如今,上初中的王志瑋個頭比媽媽還要高,趴在這些“書桌”上,難免局促。有時,他干脆把大腿當成書桌。
病房裡,人員走動頻繁,還時常回蕩著病人難忍疼痛時發出的聲音。在這樣的環境下,從小學起,王志瑋就練出了旁若無人的看書“絕技”,實在太吵的時候,他就用棉花塞住耳朵。
3平米的陽台,是一家人生活的全部。詹俊攝
一住8年
這樣的日子,從2014年夏天就開始了。那一年的8月20日,王志瑋的父親王平從工地腳手架上摔下,頸部以下癱瘓。
“出事后,他爸爸經常會感染,一感染就得住院。”陶月芝說,這樣一來,王志瑋在家便沒人照顧,“沒辦法,我隻有把兒子也接來醫院。”從此,一家三口以醫院為家。
好在,醫院理解他們家的特殊情況,十分照顧。
家裡的頂梁柱倒了,生活的重擔就壓在了陶月芝肩膀上:白天,她要給丈夫穿衣、洗漱,喂他吃飯,陪他做康復訓練﹔晚上,她也不能睡個囫圇覺,因為要起來為丈夫排痰、翻身。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成了她的常態。
媽媽的付出,兒子看在眼裡。“媽媽為了讓我睡得好,經常蜷著睡到床沿上。”王志瑋說。
王志瑋在忙著功課,一旁,媽媽正幫爸爸做康復。詹俊攝
永遠在一起
8年間,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隻有一年,一家人是在真正的家中過的。
小時候,王志瑋討厭醫院這個特殊的家。因為,醫院裡沒朋友,玩伴隻有樓下的流浪狗﹔這裡沒有游樂場,無聊時,隻能在各個樓層角落裡轉悠﹔媽媽無暇分身,小學時就轉了兩次學……
然而,生活的艱難並沒有磨去少年心中的光。“隻要一家人在一起,這裡就是家。”王志瑋說,和父母待在一起,哪怕只是吃吃飯、聊聊天,都覺得很美好。
“我太虧欠他了。”少年的懂事常常讓王平內疚,“希望他趕快長大,忘記這些傷心事,開開心心地生活。”
每當丈夫這麼說,陶月芝總會安慰道:“以前那麼苦都熬過來了,現在孩子上初中了,你的身體也慢慢好轉。隻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陳浩 陳燕飛 吳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