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南:三年重塑小麥產業鏈 產糧大縣念好“致富經”

種地掙錢嗎?如果是2019年之前問,今年34歲的阜南農民邵慶狼肯定回答“不掙錢”。但隻過了兩年,再問同樣的問題,他卻“嘿嘿”笑了起來。邵慶狼今年種了400畝小麥,賣了53萬元,掙了一半左右。
從不掙錢到年入20多萬元,邵慶狼將功勞給了“優質糧食工程”。2018年起,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定點幫扶下,安徽省阜南縣用三年時間,構建起優質小麥全產業鏈,打通產、購、儲、加、銷各環節,一改過去小麥品種雜亂、與市場需求脫節、豐產不增收等問題,為解決糧食“高產窮縣”探索出有益經驗,也讓更多農民看到了增產增收的美好未來。
藍天碧野,相映成趣(資料圖)。人民網 王曉飛攝
種地不掙錢?阜南破解“高產窮縣”難題
種地為什麼不掙錢?2012年就回家務農的邵慶狼,回想前面7年的經歷后,給了很多理由,比如種植成本高、產量不穩定、小麥賣不上價格等。而這在阜南並非個例。
位於皖北的阜南地處黃淮海平原,小麥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20萬畝左右。雖然種植面積大,糧食產量大,但糧農收益卻不高,而阜南也一度是國家級貧困縣。
“其背后原因有很多,比如小麥品種雜亂,生產方式粗放,附加值不高等。”阜南縣副縣長張濤說。
曾經,阜南的小麥品種一度達到百余種,幾乎每個村都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品種。品種雜,品質也就參差不齊,難以吸引大型糧食加工企業,老百姓隻能種原糧、儲原糧、賣原糧,再加上一直沿襲傳統的種植習慣,無法形成規模種植,小麥畝產、質量和農民收入等都得不到有效提升。
放眼全國,阜南的困境,不少產糧縣都遇到過。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產糧大縣就有258個。“高產窮縣”如何破局?2018年,阜南迎來轉機。
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定點幫扶下,阜南縣大力推進優質糧食工程,逐漸打通優質糧食的產、購、儲、加、銷各環節,構建起優質小麥全產業鏈經營模式。
在麥田作業的智慧農機(資料圖)。人民網 王曉飛攝
引進龍頭企業,傳統種植迎來深刻改變
種植,是優質小麥全產業鏈的開端,也是整個鏈條的關鍵所在。
2017年,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的幫助下,經過資源稟賦的分析,特別適合種植弱筋小麥的阜南,從原來的100多個小麥品種中,優選出6個進行示范推廣。
“品種的優化,讓阜南的小麥品質有了保証,大規模種植同一品種,也讓后續的收購、儲存、加工更加方便。”阜南縣商務糧食局局長楊軍說。
2018年,對6個優選品種,阜南示范種植了1.5萬畝,由托管公司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不但小麥產量得到提升,價格也比周邊高,5132戶農民從中受益。
掃描MAP產品上的二維碼,產品信息一目了然。人民網 陳若天攝
示范種植取得良好效果,2019年,阜南縣引進中化現代農業等龍頭企業,將優質小麥種植面積擴大到了30萬畝,覆蓋全縣26個鄉鎮,通過整村推進和大戶連片種植,打造了3萬畝連片種植示范區3個,集中連片1000畝以上示范村100個。
優質小麥的規模化種植,深刻改變了阜南傳統的耕作方式。
“以前,這裡規模化種植難開展,一大原因就是農戶流轉土地會遇到很多麻煩。現在,我們企業與村委會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再分包給想發展規模種植的農戶,就為他們免去了很多麻煩。大戶積極性提高了,規模化種植就好開展。”中化現代農業阜南技術服務中心負責人宋江鵬說。
2019年30萬畝,2020年36萬畝,2021年60萬畝,三年時間,阜南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已經達到小麥種植總面積的50%左右。
MAP中化現代農業示范農場。人民網 陳若天攝
重塑產業鏈,一粒小麥做出“大文章”
龍頭企業給阜南帶來的改變還有很多。
以MAP 模式(農業全產業鏈組織和服務平台)為載體,中化現代農業在阜南打造了土地托管聯盟、糧食經紀人合作聯盟、優質糧食產業聯合體“三支隊伍”,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進行標准化種植,引導縣域糧食鏈相關企業分工協同,推動阜南糧食產業各環節由分散經營向一體化發展轉變。
“我們發展27家MAP鄉村服務站,10家產后服務中心,通過提供一站式服務,優質小麥平均畝產提高16.1%,每畝助農增收200多元。”宋江鵬說。
2020年5月,阜南又引進龍頭企業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與其簽訂糧食深加工項目合作協議。
MAP產品展示。人民網 陳若天攝
雖是產糧大縣,但阜南一直沒有成規模的糧食加工企業,中裕30萬噸小麥精深加工項目,為優質糧食就地轉化打下了基礎,不但可以延伸糧食產業鏈,使農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升,還可以進一步反哺源頭,提升農戶收入。
“一期預計明年4月投產,項目全部投產后,不但可以通過訂單農業讓農戶收入更有保障,每年還可為阜南增加稅收過億元。”安徽中裕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凱說。
三年時間,通過“五優聯動”構建優質小麥全產業鏈,阜南縣小麥增產了,成本降低了,農民增收了,未來糧食產業也將迎來大發展。2020年,64個國家級產糧脫貧縣學習“阜南經驗”,實施優質糧食訂單200多萬畝,增產優質糧食1.4億斤,帶動80多萬農戶增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