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網羅天下>>舞動長三角

杭州余杭:鄉村振興開新篇 邁向“西部富美”新時代

王蕭蕭
2021年11月26日10:49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田間稻谷黃,清水人家繞。初冬時節,走進杭州余杭的鄉村田間,看到的是這樣一幅清麗恬靜的風景畫。綠水青山間,一個又一個鄉村奮力描繪美麗家園、美好生活的願景,呈現出一派繁忙興旺、生機勃勃的新景象。

余杭區徑山鎮航拍圖。余杭區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8月,余杭區聚焦短板、破題突圍,開啟了“推進西部富美,實現共同富裕”新征程,實施西部富美“1355”三年行動。余杭各地各部門迅速行動、積極探索,制定西部片區產業發展規劃,創新“1+5”山城協作機制,集合人才、項目、活動等優質資源向西部五鎮傾斜,重點推進產業興美、生態秀美、生活樂美、數字智美、精神和美五大專項行動,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典范、共同富裕示范窗口”。

興產業 生態擔綱“唱主角”

鄉村振興,產業為先。在余杭區徑山鎮徑山村,一條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即將“通達羅馬”。

徑山村位於余杭西郊,這裡古木參天、修竹疊翠、泉水淙淙,森林覆蓋率達96%以上,茶園數量超過3000畝。徑山鎮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充分挖掘鄉村特色,擦亮了千年古剎“徑山萬壽禪寺”和“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的徑山茶兩張金名片。

近兩年,余杭區以徑山茶為主導產業,依托34.5萬畝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種茶、做茶、賣茶、講茶”四篇文章,深入挖掘弘揚徑山茶的歷史文化,全面推動茶葉生態種植、精深加工、品牌營銷、茶旅融合發展。2020年,徑山茶品牌價值超過25億元,產業園主導產業產值達47.91億元,帶動3.7萬人增收致富。

徑山茶園。余杭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在余杭區徑山鎮徑山村,“茶二代”章紅艷五年前放棄城裡的工作,返鄉創辦了一家以傳播茶文化為主題的民宿——五峰山房。民宿內設施完善,集休閑旅游和產業發展於一體,400多平方米的茶空間可容納50余人開展培訓等活動。民宿外配有100余畝的茶園,可供游客觀賞及體驗採茶、制茶、點茶等傳統禪茶技藝。創業過程中,章紅艷帶領村民線上銷售當地農產品和自家茶葉,還通過網課將徑山的禪茶文化發揚光大。

念好土地經,促進鄉村產業大發展,自然離不開科技和人才的加持。鸕鳥鎮是浙江省“蜜梨之鄉”,為促進鸕鳥鎮蜜梨產業發展,余杭蜜梨“科技小院”依托共建單位力量,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團隊,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吳良歡團隊等專業人員入駐,為鸕鳥蜜梨“看診把脈、對症下藥”。“經過一年的初步實驗結果,我們根據當地土壤情況配制出的肥料,能有效提升蜜梨產量10%至20%,糖度提高0.5度。”浙江大學博士、“科技小院”主要負責人付浩然說。

坐落於鸕鳥鎮的浙江余杭蜜梨“科技小院”。余杭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據了解,余杭蜜梨“科技小院”發揮科技與產業結合的優勢,圍繞梨園土壤調查及肥力提升、梨樹專用肥料及灌溉施肥技術研發、梨果營養生物強化等技術內容開展合作,探索“梨—羊—草”種養結合模式以及水肥一體化技術,相關研究成果應用后預計能使當地產業增收1300多萬元。

從鸕鳥鎮沿著北苕溪溯游而上,很快就進入了余杭區西北門戶百丈鎮。曾經的“毛竹之鄉”在與浙江農林大學的專家指導下,利用林下空間發展中草藥種植,實現了經濟和生態價值的雙豐收。

半山村村民余林水是百丈鎮敢於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帶頭在自家林地上套種了50畝的黃精作為黃精種植示范基地。眼看著種植的黃精長勢喜人,且今年的黃精價格日漸走高,余林水對於利用林下空間發展中草藥種植的信心越來越足。

在百丈鎮溪口村海拔700余米的高山上,一個現代農業園區為青山又披上了一件“綠衣”,這裡種植著能給當地帶來約500萬元年經濟收益的傳統中草藥三葉青。近年來,園區企業杭州三葉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實現了浙江三葉青的高效產出,解決了國內人工種植浙江三葉青存活率低、藥用價值部分成果率極低的難題,並進行產業化人工種植。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高標准種植基地正在向外拓展,“希望拓寬中藥材銷路,擴大種植規模,帶動鄉村老百姓共同富裕。”

踐行“兩山”轉化,致力“西部富美”。當前,余杭區正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加快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文旅融合、壯大村集體經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助力余杭西部成為鄉村振興樣板。隨著西部富美“1355”三年行動的有力推進,未來三年,余杭將新增50億元投資,重點實施“綠色硅谷”、宣杭鐵路觀光綠鐵、“G235”創意經濟綠廊、“一心五鎮”智慧綠道、北湖草蕩濕地“綠芯”、工業園區改造提升、未來鄉村建設、百村百園百宿、教育醫療優享、“余悅”文化惠民等十大重點工程。

美環境 抱團發展“一盤棋”

大美余杭,美在西部。余杭這些年來,通過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六大西進”和美麗鄉村專項行動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余杭西部的村容村貌變化顯著、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產業經濟蓬勃發展。

黃湖鎮青山村曾經是個落后的小山村,村民們靠山吃山,靠種植毛竹、水稻和苗木為生,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隻剩老人和孩子留守在村庄。龍塢水庫是青山村2600多人的飲用水源,卻因村民長期使用化肥和除草劑,導致水中氮、磷、溶解氧等指標都超標,變成了劣五類水。

龍塢水庫像一彎藍色月牙,鑲嵌在連綿的山谷與竹林之間。黃湖鎮供圖

2015年,龍塢水庫迎來了“重生”的機遇。該水庫被公益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定為小水源地保護項目。大自然保護協會工作者和青山村村干部一起,把村民手裡500多畝低丘緩坡的毛竹林地集中流轉過來,停止使用農藥、化肥,讓地表植被充分休養生息。經過幾年的治理,到了2018年,龍塢書庫的水質已經提升到了國家一類水標准,成為杭州50公裡范圍內水質最好的水源地。

一汪碧水,吸引了一眾新村民在此安家落戶,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在青山村落地。2018年,“融設計圖書館”從杭州市區五常大道搬進了東塢禮堂,30多位設計師入駐青山村,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手工藝和當代設計﹔專注於自然教育活動的青山自然學校在2019年6月正式開學﹔根據村中地形專門定制的麥芒泥地跑順利落地……

隨著新村民的到來,曾經偏遠僻靜的小山村,在傳統產業與創意文化的碰撞下,誕生了更多可能,在這裡能看到“未來鄉村”的樣子。那些靠山吃山的農民,也放下了手中的鋤頭和鐮刀,打開了新的生活方式,擁有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

2019年,青山村自然學校創始人邀請村民楊正釧參與制作各種木制設施與擺件。眼看著自己人到晚年還能發揮余熱,楊正釧干脆在家開了個“老木匠”木工坊,向村民和游客展示傳統木作工藝。國慶假期,木工坊開出的首節木工體驗課就吸引了10多個親子家庭參與。“木工坊很受大家歡迎,也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最近我們家把樓上的客房和房屋外立面都重新裝修了一遍,准備好好經營一下民宿生意。”對於未來的生活,楊正釧一家充滿了信心。

2020年,青山村集體收入達66萬余元,較上年增長50.25%﹔每年有超過3萬人次游客來訪,全村經營民宿農家樂的農戶超50戶﹔在新村民的引領下,20余名本地年輕村民相繼回鄉創業就業。此外,一批文旅企業、體育健身項目也正在著手規劃建設。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余杭西部五鎮,既有像青山村、徑山村、小古城村這樣通過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充分挖掘本土特色產業,先一步富起來的鄉村,也有還在努力追趕的“后進生”。

如何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今年5月,徑山鎮召開了“鄉村新社區”建設大會,吹響建設共同富裕示范村的沖鋒號角,通過村村合伙、村企攜手、村民共建的共富行動,聚集起鄉村共富“合伙人”,探索以“鄉村新社區”建設推動共同富裕。

余杭區徑山鎮小古城村。人民網 章勇濤攝

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優勢互補”原則,徑山鎮成立了共同富裕·徑山鄉村新社區、共同富裕·小古城鄉村新社區、共同富裕·前溪鄉村新社區3個運行專班,與周邊村黨組織結成“幫帶共建”聯盟,統籌推進以小古城村、徑山村、前溪村為核心的“3×N”共同富裕建設行動,帶動全域15個村(社區),探索“抱團連片發展”之路。

“發揮各個聯盟村的優勢,找准自己的定位,我們徑山鄉村新社區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結合田園綠景、紅色平山、山水四嶺、古鎮雙溪、禪茶徑山等特色來進行文旅融合。”徑山村黨總支書記俞榮華表示,這是他們幾個聯盟村“一把手”共同商討出的發展計劃,用一條徑山綠道串聯起徑山花海、大徑山旅游集散中心、山水見公園、小古城遺址展示館等景觀,形成大徑山范圍內的全域旅游格局,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游覽。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徑山鎮共接待旅游總人次超39.7萬,同比增長約46%﹔旅游總收入達2564萬元,同比增長61.4%。

富百姓 因地制宜“出妙招”

鸕鳥鎮的山溝溝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也因此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旅游業態。游客可以去山溝溝湯坑景區聽潺潺水聲、品竹酒香醇、看竹制長龍,可以在山溝溝茅塘景區體驗網紅7D玻璃橋、欣賞峽谷美景,也可以在竹林滑道、“穿越時光”……

“山溝溝”變“香餑餑”,如今旅游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百姓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山溝溝村115家民宿、農家樂經營得有聲有色,今年春節期間,接待了超過10萬游客參與當地的“山溝溝裡過大年”活動。

眼看著村裡的人氣旺了起來,游客多了起來,村民施愛琴抓住機遇,將自家農家樂進行升級改造,打造成了集住宿、餐飲於一體的高端民宿“竹與墅”,同時經營起了自主品牌的伴手禮。“今年我們店的整體入住率約70%,節假日經常一房難求,工作日期間也會有城裡的企業來這裡遠程辦公。”施愛琴說。

“竹與墅”民宿。受訪者供圖

開發“衛星辦公”旅游項目,盤活非假日經濟。山溝溝村相關負責人認為,“衛星辦公”模式在國外已有先例,余杭區西部五鎮自然環境優美,離市區較近,但往往在節假日才迎來客流高峰,工作日期間游客較少,民宿入住率很低,具備了給城市企業開展“衛星辦公”的條件。作為山溝溝村第一家試點民宿,目前竹與墅已經對接了3家杭州企業。“這些企業每次都會入住3天到一周時間,我們民宿能為他們提供的就是安靜的辦公環境和味道正宗的農家菜,讓他們在這裡放鬆身心,愛上這一片綠。”施愛琴笑著說。

地處余杭西北山區的百丈鎮則另辟蹊徑,引入公益組織和社會資源,以公益為主線,挖掘百丈特色資源,建立鄉村公益共同體,打造百丈鎮的公益品牌,一個品牌突出、活動豐富、社會效應明顯的特色公益公社正在形成。

“一把刀,一片竹,加上自身的恆心和毅力,也能雕刻出燦爛的人生。”在百丈鎮殘疾人之家,坐在輪椅上的余杭區竹刻非遺傳人方淼鑫像往常一樣,又開始了他的竹刻技藝培訓課程。跟著他學習竹刻技藝的村民也全部是殘障人士。去年7月,方淼鑫受百丈鎮政府邀請,成為殘疾人之家的負責人。之后,他便開始開班收徒,讓鎮裡的殘障人士和他一樣擁有一技之長,能夠養家糊口,重拾生活的信心。

余杭區竹刻非遺傳人方淼鑫正在介紹學員們的石畫作品。人民網 王蕭蕭攝

殘疾人之家共展示了方淼鑫與學員們的上百件竹刻、石畫、素描作品,成為了志願者和游客們來到百丈鎮必“打卡”的一站。方淼鑫說,周末一天能接待四五十位參觀者,不少參觀者都會通過購買工藝品的方式來獻一份愛心。“作品售賣的全部收入都歸這些學員所有,這樣他們學習起來也更加有動力。”方淼鑫介紹,他還會承接一些鎮上企業外包的手工活,比如安裝圓珠筆、穿鞋帶、為瑜伽墊貼標等,交給學員們來制作,既讓他們消磨了時間,也能賺點零花錢。

殘疾人之家只是百丈公益公社的一個縮影。去年起,浙江省最大的環保組織“綠色浙江”、兒童文學作家金旸創辦的“鑫藏修公益書屋”、知名公益救援組織“浙江公羊救援總隊戰訓基地”等各類公益組織紛紛落戶百丈鎮,公益成為該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百丈鎮將這些公益組織串珠成線,針對性地開發特色公益參觀游覽線路。

2021年3月,百丈公益公社舉辦了為期8天的“人人3小時”公益文化節,開辟了生態環保、救援幫扶、鄉村文化振興3條不同的公益路線,總參與人數達3592人次,累積公益時長7543小時。

百丈鎮正在用公益掀起一場特殊的社會治理變革,將公益強大的跨界力量,激發各種社會多元主體與百丈的現實連接,讓鎮內的鄉風文明得到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得以加強,讓鎮外的市民能夠在青山綠水間助力百丈富美。

生態優、產業強、百姓富、鄉風美,如今的余杭西部五鎮,已擁有了一片廣闊的天地。有關負責人表示,乘著“西部富美”計劃的東風,余杭以爭先姿態推動鄉村振興再深入,在強村富民的過程中譜寫高質量趕超發展的新篇章。三年后的余杭西部,必將是另一番“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全新景象。

(責編:范曉琳、關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