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區:三十而立 創新不止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
三十年前,這裡是一片農田和水塘﹔三十年后,這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遍布著上市公司、創新平台、高新技術企業、高校院所和“基金叢林”,單位面積產出效益居全國高新區第5位、安徽省首位,成為安徽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並以“中國聲谷·量子中心”聞名全國。
2021年是合肥高新區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來,這片隻佔全省千分之一國土面積的創新熱土,始終秉持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使命,踐行“畝均產出為王”的效益理念,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催生出一大批原始創新成果,用合肥市1.1%的土地實現了全市11%的GDP和19.8%的稅收收入,並形成了“科學研究-應用研究-產品設計和生產”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讓我們穿過歲月的長河,走進合肥高新區三十年的創新圖卷。
科大先研院。合肥高新區工委辦供圖
高舉創新大旗 當科創名城建設的“排頭兵”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智力密集的大城市,可以積極創造條件,試辦新技術產業發展區,並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 1988年,合肥科技工業園批准建立,成為合肥市第一個開發區。1991年,國務院批准合肥科技工業園等27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高新區正式誕生,成為全省第一個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發展特區”。
合肥高新區從誕生起就錨定了科技創新的航向。一方面,合肥高新區搭建各類科創孵化平台,出台配套主持政策,並在1992年設立了第一家孵化器“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另一方面,高新區積極與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對接,吸引科技成果進區孵化。1992年,由中國科大、合肥高新區等聯手建設的合肥高科技廣場,成為全國第一個以會員制方式進行集約化經營、管理和服務的高科技產品和信息的集散地。后來,劉慶峰等一批批年輕的創業者走進高新區,創建了科大訊飛、華米科技、國盾量子等知名企業。
2004年,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合肥科學城”的構想,並將高新區作為實施主體,建設“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示范區”。此后,合肥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跑進了“快車道”,各類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合肥高新區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排名第八,成功躋身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
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成果展的79件展品中,有68件是高新區企業或機構研發生產。自2016年起,合肥高新區提出建設“財富高新、和諧高新、美麗高新”的美好願景。高新區創新發展,邁入了歷史新階段。
2017年,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啟動建設,合肥高新區成為核心承載區。 2018年,中國科大高新園區正式開工。同年4月,合肥高新區被科技部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9月,高新區出台《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動方案》,明確了“2020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2035年邁入全球高科技園區前列”三步走戰略,全面推進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
如今的合肥高新區,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創新鏈,成為安徽省科教創新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這裡創新平台雲集,累計建設中國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創新院、安大綠研院、武大創新院等30余個新型研發機構和新型創新組織,累計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約2000項。截至2020年底,高新區共建有省級以上研發平台237個,國家級平台82個,位居全國高新區第3位。
作為創新創業的孵化地,合肥高新區已擁有眾創空間35家,其中國家級11家,擁有孵化器36家,其中國家級10家,以及創新產業園、中安創谷等加速器和產業園區9個,各類孵化載體80余家,科技孵化總面積超500萬方,孵化面積居全國前五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高新創業園已形成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程孵化鏈條物理空間,園區面積已達130余萬平方米,在園企業數量1300余家。截至2020年底,高新創業園已累計培育上市企業13家、科技板挂牌企業47家、國家級高企569家。
未來,合肥高新區將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繼續在“科學-技術-創新-產業”的內生發展之路上砥礪前行,助力合肥建設享譽全球的科創名城。
中國聲谷·量子中心。合肥高新區工委辦供圖
“畝均效益”全省第一 當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
三十年前,合肥高新區剛剛誕生的時候,隻有大蜀山東邊的2.2平方公裡的起步區。1992年,高新區在一個月內完成了起步區400多戶農民、5萬多平方米的農舍拆遷,三個月內實現“五通一平”,刷新了合肥市政工程建設史上的“合肥速度”。從此以后,合肥高新區踐行“畝均產出為王”的效益理念,踏上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康庄大道。
萬燕電子、美菱空調器、合肥三洋洗衣機、華東電子工程研究所、安徽現代電視技術研究所等一批技術水平高、產業規模較大的項目入駐高新區。到1995年,高新區企業已達395家,基本形成高新產業體系。
在2004國家第一次經濟普查中,高新區企業達到886家,很多都屬於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改變了合肥原本單一的產業結構,加快了技術成果的產業化,讓合肥的科教資源化為高科技產業優勢。
2004年,隨著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示范區的正式開工,大蜀山以西成為高新人“二次創業”的主戰場。2005年,高新區與肥西縣合作開發柏堰科技園,2007年,與蜀山區合作開發南崗科技園,開始基本奠定了128平方公裡的區域發展格局。
2005年之后,省市提出“工業強省”和“工業立市”戰略,合肥高新區也及時調整發展思路,更加明確了“產業第一”發展理念,把發展戰新產業、擴大有效投入、加快招大引強作為主戰略,推動創新型產業集群加快集聚。
2007年,格力、大陸輪胎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園區。隨后,中建材、晶澳、3M、NSK、長安汽車等重大項目紛紛落戶,支撐起家電、汽車等園區主導產業,並形成國內知名的產業集群。在大企業大項目的帶動下,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高速增長。2005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隻有117億元,2009年突破400億,2010年突破600億,2011年突破1000億,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工業總產值超千億的高新區。
得益於“畝均產出為王”的效益理念,合肥高新區單位面積產出效益居全國高新區第五位、安徽省首位。以2020年為例,園區用全市1.1%的土地,實現全市11%的GDP和16.6%的財政收入,園區10年期畝均投資為573萬元/畝,畝均稅收224萬元/畝,分別是省控線的1.5倍和5.5倍。
目前,高新區高質量企業豐富。截至2020年底,全區科技型企業總數突破3萬家,其中國家高企1500家。高新區孵育的上市企業約佔全市一半、全省四分之一。此外,高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合肥市數量最多、門類最全、規模最大。
通過強化雙創培育和優化營商環境,高新區近年來市場主體也實現倍增。截至2020年底,園區各類市場主體達到5.4萬家,其中企業主體4.5萬家,較2018年翻一番,未來三年計劃再翻一番。截止到2020年末,全區從業人口總數約40.40萬人,較2019年新增5.06萬人,同比增長14.31%。而根據2020年高新區人才發展主要指標顯示,高新區人才資源總量約30.55萬人,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就有2449人。其中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高達75.61%,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比例達23.16%,人才貢獻率更是達到43.78%。
“十四五”開局之年,高新區再次“擴區”,隨著蜀山區江淮運河以南51平方公裡交由合肥高新區托管,合肥高新區實際管轄面積達179平方公裡。未來,高新區還將繼續堅持以“畝均產出為王”的發展理念,打造“未來科技城”,為安徽“畝均效益論英雄”改革繼續提供示范引領,從而推動全省工業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
夜景下的中安創谷科技園。合肥高新區工委辦供圖
生態優先 當綠色發展的“先行者”
三十年風雨兼程,三十年春華秋實。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的合肥高新區,不僅在科技創新和現代產業發展上取得巨大成就,也在社會發展環境和治理、城市建設和功能優化等領域結出碩果。
教育方面,高新區實施名校戰略,引進合肥六中、中國科大附中等優質教育資源,組建夢園小學、桂花園學校、創新實驗小學等教育集團,在全省率先實行教師高級職稱改革和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獲批全省首批教師管理“三權”改革試點。醫療健康方面,形成了以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新院區等三甲大型醫療機構為核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骨干節點、門診部和診所為補充的三級診療體系,15分鐘醫療保健服務網絡初具雛形。交通方面,方興大道以東區域“六橫七縱”主要路網全部建成……
三十年來,合肥高新區先后獲批中國亞太經合組織園區、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園區等20多項“國字號”品牌,並成為科技部批復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國家發改委批復的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家級集聚區。作為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最大區塊,合肥高新區在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中,已經連續七年位居前十。
三十而立,前程更加遠大。而要取得持續長久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根本大計。
合肥高新區很早就致力於生態園區建設和綠色發展。2014年,高新區獲批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家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並在2019年國家三部委復查中獲得“全國四優”之一。隨后,合肥高新區又在全國開發區中率先編制綠色發展規劃,做優綠色發展頂層設計,力爭率先獲批“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示范園區”。
為了保護園區生態,提高環境質量,合肥高新區構建了“自動監測、在線監測、人工監測”多位一體的全域生態環境監測體系,PM10和PM2.5平均濃度均值實現六年“雙下降”,三條市考斷面水質從劣Ⅴ類提升為Ⅲ類和Ⅳ類,王咀湖及柏堰湖生態治理、小西河改造和景觀走廊工程也都陸續完成。
為了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合肥高新區近年來搶先集聚“減碳”產業。作為全國分布式光伏應用示范區,高新區持續推動光伏新能源產業向節能、儲能及可變能等方向進行產業鏈拓展延伸,並加快聚變能、氫能研發項目成果轉化和引進,還與中國環科院成立科技創新中心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並籌劃建設“碳監測、碳捕捉、碳減排”細分產業集群。
櫛風沐雨三十載,創新發展譜新篇。
三十年來,合肥高新區將“承擔國家使命、落實國家意志、代表國家水平、參與全球競爭”作為目標責任,探索出一條“企業培育-產業促進-區域崛起”的“三螺旋”內生發展路徑,讓科技與產業在這片一百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創新融合發展,開花結果。
高新區三十年的輝煌成就,是安徽省、合肥市創新跨越發展的縮影。這寄托了多少安徽人的期待,浸泡著多少創業者的汗水。
站在“十四五”的歷史新起點上,合肥高新區將繼續突出科創特色,聚焦未來科技,發揮生態優勢,奮力擔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力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實現“財富高新、和諧高新、美麗高新”的美好願景,為合肥爭當享譽全球的科創名城,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和“科技強國”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大力量。(項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