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一字之變】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沒有“預見”就沒有“遇見”
8年前,在還是一片蘆葦蕩的上海浦東外高橋,中國在思考:如何試點先行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園區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
砥礪八載,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21個自貿試驗區組成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雁陣”。
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以下簡稱“合肥片區”),便是其中一隻“大雁”。成立近一年來,合肥片區在探索中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了政府治理理念的轉變,推動了更大范圍營商環境的改善,形成了改革紅利共享、開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這是對時代機遇的“預見”。
——在推動新一輪全面開放格局的宏大實踐中,合肥正努力與長三角“優等生”一起成長、共同進步,爭當“上進生”。
這是對自我認知的“遇見”。
——成立以來,合肥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和內陸開放新高地,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以更高水平開放推動更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充分激發活力的發展新路。
標簽
試驗,既是自貿試驗區的名稱前綴,也是自貿試驗區探索更高水平開放的題中要義。
用成績說話,更能佐証這裡的“試驗”成果。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安徽自貿試驗區10項標志性建設成果中,有5項與合肥片區有關。對合肥而言,改革紅利和集聚效應正加快持續釋放。
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一批發生在這裡的創新故事和背后的底層邏輯,正走出合肥、走出安徽、輻射全國,成為更大層面和更高視野中自貿試驗區實踐的新經驗。
“長三角G60跨區域產業鏈集成創新機制”制度創新案例入選長三角自貿試驗區十大制度創新案例。今年5月,長三角三省一市簽署了《長三角自貿試驗區一體化發展備忘錄》。三省一市自貿試驗區將在項目協同、優化營商環境合作、創新理論研究交流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這次深度合作,合肥片區將扮演什麼角色?
9月13日上午,“中國環境谷”節能環保產業“雙招雙引”重點項目簽約活動在合肥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蘇龍鵬攝
中國環境谷的建設,或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今年以來,以中國環境谷為依托建立起來的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實驗室,是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實驗室,未來將建成為大氣環境監測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配平台、國際一流的大氣環境監測高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基地。
科技創新策源地,無數的案例不斷涌現,源自基層的原始創新精神正在激發著這片熱土,迸發出更大更強的改革活力。
路徑
“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一句話為21個自貿試驗區指明了方向。
縱觀各個自貿試驗區的發展實踐,不難發現,制度創新早已成為它們的共性“標配”。然而,這並不意味“隻有同一條道路”,憑借著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各個自貿試驗區也遇見了“獨一無二的精彩”。
2020年9月24日,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在肥正式揭牌。來源:安徽日報
本源司南,便是合肥片區精彩故事的生動縮影。今年2月8日,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本源司南”在合肥市正式發布。該系統由合肥企業自主研發,實現了量子資源系統化管理、量子計算任務並行化執行、量子芯片自動化校准等全新功能,助力量子計算機高效穩定運行,標志著國產量子軟件研發能力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圍繞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特別是針對合肥片區的集成電路、量子科技,蕪湖片區的全球國際貨運樞紐,蚌埠片區的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產業,安徽自貿試驗區增強對全球科技、人才、金融等優質要素的集聚能力﹔擴大先進制造業和科技、電信等服務業開放,打造外商投資全流程服務體系。
對企業而言,資金線就是生命線,合肥片區釋放出改革紅利恰恰就包括資本力量。
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方面,營造良好金融生態。今年3月4日,合肥片區落地省內首個針對自貿試驗區專設的貸款產品,搭建了一站式“金融超市”,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近5000家,累計支持資金近100億元。
從實體到金融,多個細分領域的“第一次”“第一個”,合肥片區積跬步而成至千裡,努力建成貿易投資便利、創新活躍強勁、高端產業集聚、金融服務完善、監管安全高效、輻射帶動作用突出的高標准高質量自由貿易園區。
中國(合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郭如琦攝
機遇
登高望遠抓機遇,勇立潮頭敢擔當。
率先開展“長三角海關特殊貨物檢查作業一體化”改革試點,在“異地查驗、先放后檢”模式下取得首票貨物﹔成立全國首個區域性海創中心﹔落地省內首個針對自貿試驗區專設的貸款產品……在過去一年內,合肥片區在多領域進行積極的改革創新探索,取得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
再過幾天,安徽自貿試驗區將迎來一周歲生日。此時的合肥片區,躊躇滿志,有信心以更大力度推動創新發展,有干勁在高質量發展中育新機、開新局。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邁步新時代,合肥片區吹響新一輪改革創新的嘹亮號角,書寫一個又一個改革開放新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