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小康的“滁州號”:蔚然而深秀 樂在山水間

【查看原圖】

昔日丘陵山崗地,如今是成片的碧根果林。王銳攝

那林:

種下的是滿山“金”

“一屁股,兩胯子。”說起過去,全椒縣石沛鎮大季村村委會主任魏世明形象打趣道,那真叫窮得叮當響。

這種窘境的改變,還要得益於小小的碧根果。

酷暑難耐,記者行走在望不到邊的碧根果種植基地,漫山遍野的綠色消解了大半暑氣。隻見成片碧根果林綠意盎然,一陣風拂過,彌漫著欣欣向榮的味道。

誰曾想到,就在6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丘陵山崗地,老百姓辛苦種點旱糧,也是看天收。近年來,全椒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碧根果產業,昔日並不被看好的外來果樹,如今成了當地的“搖錢樹”。

2014年,經過林業專家多次論証,全椒縣的山崗地特別適合種植碧根果樹。於是,6萬畝碧根果樹苗陸續在這裡扎下了根。

經過5年的等待,去年開始挂果,全縣收果120噸。“原來都是丘陵地,收益低,一畝100元都不到,現在是綠油油的青山。”短短幾年時間,如今在魏世明眼裡,這一棵棵碧根果樹,就是全村的希望。

“過去村集體收入隻有4000元,幾乎相當於一個空殼村,現在流轉土地550元/畝,付給百姓520元/畝,剩下的30塊錢由村集體管理,全村1.2萬畝,這樣算下來村集體收入就有36萬。”魏世明邊算邊說。

“其中最實惠的還是咱老百姓。”站在一旁的全椒縣綠化辦主任陳發軍補充道,過去村民多是外出打工,心不定,為啥?家裡的地總還是要打理,種點收點總比荒了強,現在流轉出去,當“甩手掌櫃”,不用再煩神。

陳發軍告訴記者,該縣於2014年開始種植碧根果,起步早、標准高,全縣現有連片100畝以上的碧根果林有6萬畝,流轉土地為百姓增加了收入,平均下來450元/畝,刨去交給村集體的管理費,剩下的全部裝進口袋。不僅如此,還帶動了就業,全縣現有74家企業和大戶,平均每家帶動勞務用工30人左右。

馬國斌查看碧根果長勢。王銳攝

“新鮮的碧根果不僅香脆,營養也十分豐富。”種植大戶馬國斌順手掰開一粒碧根果遞給記者,雖還未成熟,但已經看得出綠色的果殼裹著白色的果仁,顆粒飽滿。

實際上,碧根果的最大吸引處在於經濟價值高。退伍回來的馬國斌,就是靠著種植碧根果奔了小康。

“去年剛進入挂果期,再過3年就將進入盛產期,一畝平均下來能產200斤碧根果,以市場行情價25元/斤計算,一畝就是5000元的收入,去掉成本,每畝純收益在3500元左右。按一畝地種10棵,每棵樹挂果20斤至30斤計算,一棵樹的效益少說也得五六百元。”

馬國斌的一筆賬,更是算出了大家伙的信心。

如今,村裡頭的賬面上有錢了,村民的事都好辦不少。魏世明說,以前要安裝排水涵,80元/天,沒錢付,隻能打白條。現在村裡的環境整治,正常每天都有10來個人在做活,都是村裡出錢。

“得虧有這碧根果哩,種下碧根,拔掉窮根,一點不假!”看著滿眼的碧根果林,魏世明對今后村子的發展,信心更足了。

【1】【2】【3】【4】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0年09月14日08:33
分享到:
(責編:吳西露、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