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小康的“滁州號”:蔚然而深秀 樂在山水間

【查看原圖】

明光市躍龍湖。朱農攝

秋初,氣佳景明,驅車搖下車窗,繽紛而多彩的滁州,靜靜鋪展在安徽一隅。

此時,無論是第一次來到滁州的游客,抑或是自小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老滁州人,都會由衷贊嘆:“醉美滁州,亭好滁州!”

行走在廣袤的滁州大地,從蔥郁靈秀的皇甫山到碧波無垠的南、北湖,再到經歷過洪水“大考”的滁河,處處都是綠色發展的脈動。

生態環境,是構筑城市吸引力、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多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滁州發展始終,綠色已然成為當地最動人的色彩。

在皇甫山國有林場,被樹木團團包圍著的護林員小屋。王銳攝

那山:

守住的是一方青

作為安徽省第三大國有林場,皇甫山國有林場跨三個縣區五個鄉鎮,總佔地13.4萬畝。其中,僅皇甫山森林公園,就有植物種類1100多種,鳥類138種,哺乳類動物13種,素有“皖東西雙版納”的美譽。

就是在這樣一片山林,有著一批和李志兵一樣的護林員,頭頂烈日、身御嚴寒,腳踩泥土和岩石,四季守綠、護綠,默默為這片碧綠蒼翠“保駕護航”。

一年365天、一片5000余畝的山林,李志兵的腳步重復走了11年......

今年51歲的李志兵,是滁州市皇甫山國有林場白石咀護林點的一名護林員。2009年,從廠辦企業轉崗后,干起了護林工作。

護林員李志兵在林場中巡查。王銳攝

早上6點起床,吃過簡單的早飯,穿上印有HFS007編號的工服,背起巡山設備和干糧,走向霧氣籠罩的大山,這是老李的日常。一人、三餐、四季,這樣的生活節奏,老李幾乎沒有中斷過,雷打不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算得上資深護林員的老李,深知自己肩上擔子的輕重。在他心裡,身為護林員的職責就是把這片林守住,把這片山護好。

護林工作看似走走轉轉,但在老李心裡有一杆秤:細節決定成敗,森林防火是大事。所以,他每天必須認真排查,一遍遍巡查,不放過每一處細小的隱患點。

“每天巡山過程中,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看是否有火情、空曠地方是否有足跡、標注的號樹是否還在。”老李說,護林來不得半點馬虎。

10多年的護林經歷,讓老李也成了這片山頭的活地圖。哪一塊有最美的風景樹,哪一塊有好的綠化苗,全在他心裡挂了號,時不時他都會去“過問”一遍。

老李在護好林的同時,還積極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每年在病虫害高發的季節,都特別注意觀測,做好記錄,並及時上報。護林員的職責,還包括對管護區域內野生動物的保護,勸導、制止亂捕亂獵、亂採亂挖、燒山積肥等行為。

正因為如此,老李每天步行范圍內,既有常規路線,也有隨機路線。用他自己的話說,對管轄范圍內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心中有數。

“這些年,我管護的區域從未發生過任何火災,連一處火點都未出現過,森林資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老李拍著胸脯說。

11年來,老李守護的這片青山,山裡的樹長高了、更密了,山林也愈加挺拔,不知不覺中,老李護林的11載光陰,已經刻進了這片樹林的年輪裡,周而復始,卻又歷久彌新。

昔日丘陵山崗地,如今是成片的碧根果林。王銳攝

那林:

種下的是滿山“金”

“一屁股,兩胯子。”說起過去,全椒縣石沛鎮大季村村委會主任魏世明形象打趣道,那真叫窮得叮當響。

這種窘境的改變,還要得益於小小的碧根果。

酷暑難耐,記者行走在望不到邊的碧根果種植基地,漫山遍野的綠色消解了大半暑氣。隻見成片碧根果林綠意盎然,一陣風拂過,彌漫著欣欣向榮的味道。

誰曾想到,就在6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丘陵山崗地,老百姓辛苦種點旱糧,也是看天收。近年來,全椒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碧根果產業,昔日並不被看好的外來果樹,如今成了當地的“搖錢樹”。

2014年,經過林業專家多次論証,全椒縣的山崗地特別適合種植碧根果樹。於是,6萬畝碧根果樹苗陸續在這裡扎下了根。

經過5年的等待,去年開始挂果,全縣收果120噸。“原來都是丘陵地,收益低,一畝100元都不到,現在是綠油油的青山。”短短幾年時間,如今在魏世明眼裡,這一棵棵碧根果樹,就是全村的希望。

“過去村集體收入隻有4000元,幾乎相當於一個空殼村,現在流轉土地550元/畝,付給百姓520元/畝,剩下的30塊錢由村集體管理,全村1.2萬畝,這樣算下來村集體收入就有36萬。”魏世明邊算邊說。

“其中最實惠的還是咱老百姓。”站在一旁的全椒縣綠化辦主任陳發軍補充道,過去村民多是外出打工,心不定,為啥?家裡的地總還是要打理,種點收點總比荒了強,現在流轉出去,當“甩手掌櫃”,不用再煩神。

陳發軍告訴記者,該縣於2014年開始種植碧根果,起步早、標准高,全縣現有連片100畝以上的碧根果林有6萬畝,流轉土地為百姓增加了收入,平均下來450元/畝,刨去交給村集體的管理費,剩下的全部裝進口袋。不僅如此,還帶動了就業,全縣現有74家企業和大戶,平均每家帶動勞務用工30人左右。

馬國斌查看碧根果長勢。王銳攝

“新鮮的碧根果不僅香脆,營養也十分豐富。”種植大戶馬國斌順手掰開一粒碧根果遞給記者,雖還未成熟,但已經看得出綠色的果殼裹著白色的果仁,顆粒飽滿。

實際上,碧根果的最大吸引處在於經濟價值高。退伍回來的馬國斌,就是靠著種植碧根果奔了小康。

“去年剛進入挂果期,再過3年就將進入盛產期,一畝平均下來能產200斤碧根果,以市場行情價25元/斤計算,一畝就是5000元的收入,去掉成本,每畝純收益在3500元左右。按一畝地種10棵,每棵樹挂果20斤至30斤計算,一棵樹的效益少說也得五六百元。”

馬國斌的一筆賬,更是算出了大家伙的信心。

如今,村裡頭的賬面上有錢了,村民的事都好辦不少。魏世明說,以前要安裝排水涵,80元/天,沒錢付,隻能打白條。現在村裡的環境整治,正常每天都有10來個人在做活,都是村裡出錢。

“得虧有這碧根果哩,種下碧根,拔掉窮根,一點不假!”看著滿眼的碧根果林,魏世明對今后村子的發展,信心更足了。

來安縣池衫湖風景優美,素有鳥的天堂之美譽。呂華攝

那水:

護住的是一灣綠

滁河兩岸,洪水退去的痕跡依舊可見,沿著司灣段一路向前,兩岸草木茂盛,河水已歸於平靜,偶有白鷺翻飛覓食,被洪水浸泡過的迎水坡又孕育著勃勃生機。

“作為滁州的母親河,滁河已告別過去長期四五類水的境況,現在常年保持三類水標准,沿岸居民重拾水清岸綠的美麗鄉愁。”土生土長的南譙區水利局局長、河長辦主任徐德華說。

眼前的宜人風景,來之不易。

滁河,發源於肥東縣梁園鎮,是長江的一級支流,具有防洪、灌溉兩大功能。司灣段主河堤17.5公裡,今年汛情,上游分洪,加上連續強降雨,滁河水位一度上漲到歷史第二高位,超保証水位0.11米。

“前年主堤工程完工,今年迎來這次‘大考’,加固后的滁河大堤,面對流域特大洪水,固若金湯。”徐德華介紹,堤防設防等級為20年一遇。

短短一年多時間,滁河司灣段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污泥濁水,如今碧波蕩漾﹔以前周圍居民怨聲載道,如今市民慕名而來。

“這裡以前的情況,你很難想象得到﹔現在的優美環境,在當時也是不敢想的。”在徐德華的感慨中,可以側面了解到滁河治理的巨大蛻變。

航拍滁河司灣段。王銳攝

雖然水退不久,但依舊能聽著潺潺水聲,河堤內測,是綠樹成蔭、花木掩映的沿河風光帶,“一到周末,不少市民來這裡散步休閑,跑步鍛煉。”徐德華說。

去年,滁州滁河榮獲“長江經濟帶最美河流湖泊”稱號,這是對滁州長期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治理滁河、打造美麗滁州的最好褒獎。

堤防加固、穿堤建筑物更新改造、堤頂道路建設、迎水坡護砌、堤頂房屋征遷……說起治理過程,已經是“老水利”的徐德華歷歷在目。

“過去堤頂都是泥巴路,也不作為交通道路,在整治過程中,共計征遷570余戶。”徐德華告訴記者。

“治水不只是治污,更重要的是重構整個水域的生態體系,讓水清澈流動起來,讓鳥兒、魚兒、花兒、草兒等動植物‘住’進來,讓市民與水親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徐德華如是說。

在距離滁河60多公裡外的來安縣雷官鎮池杉湖濕地公園,徐德華說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早就照進現實。

置身公園之中,碧水環繞、草長鶯飛、鳥歡魚躍,一株株蒼翠的池杉矗立水中,偉岸挺拔,最叫人痴迷的莫過於百鳥爭鳴,它們或站立枝頭,或群起盤旋,好一派群鳥翔集舞蹁躚的田園風光。

“這要歸功於多年來的持續性保護與修復,才能有這樣優美靈動、和諧共生的自然畫卷。”雷官鎮鎮長朱曉軍深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法則,因為在他眼裡,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家園。  (汪瑞華)

相關閱讀: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0年09月14日08:33
分享到:
(責編:吳西露、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