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书写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答卷
近年来,宣城市以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为目标,顶格谋划、推进与落实,全市域、全领域与沪苏浙同频共振,实现从“我与长三角”到“我的长三角”身份的华丽转变,一体化融合路越走越宽、越来越深。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33.9亿元,是2012年的2.4倍。
合作空间更加广阔。2013年宣城市加入“南京都市圈”;2016年入列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并跻身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19年宣城市被明确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2020年成为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双圈籍”城市;2021年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获批;2022年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宣城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舞台更加高端多元。
跨界发展更加融合。加快推动“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争取省批准设立宣城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长三角(宣城)航天科技产业园、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社渚先导区)产业示范园、长三角(湖州·宣城)产业合作区等一批重大平台加快打造。宣州与高淳签订《跨界一体化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宁国与安吉签署《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绩溪与临安持续深化《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全市初步形成以“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为引领,以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为支撑的跨界融合发展新格局。
产业创新更加协同。聚焦“2+8”特色产业链,瞄准长三角重点区域“双招双引”,全力承接沪苏浙产业高质量转移。近年来,全市招引亿元以上项目中,80%来自沪苏浙地区。2021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到位长三角资金1101.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7位。与萧山区合作共建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已入驻羽绒及相关企业24家,被誉为“传统产业转型的典范、浙皖区域合作的样板”,并被省政府授予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称号。牵头组建G60科创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长三角(宣城)光储产业联盟。国家级宁国经开区被授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宛陵科创城被纳入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平台,获评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宣城(上海)科创中心有望年内启动运营。
基础设施更加一体。宣城市与沪苏浙“内畅外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合福高铁、杭黄高铁、商合杭高铁开通运营,宣绩高铁加快建设,通车后宣城市将实现“县县通高铁”目标;芜宣机场建成通航以来,已开通国内航线20多个;芜黄高速建成通车,G50宣广高速改扩建开工,长高高速宣城段、杭合高速宣城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宣高速高淳段等3条省际“断头路”预计今年底建成通车;宁杭高铁二通道、宁宣高铁、宣镇城际铁路、杭临绩高铁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或专项规划。
公共服务更加便利。着力推动与长三角地区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市政府与皖南医学院共建皖南医学院附属宣城医院。广德市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合作,建立“苏皖医疗协作示范基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与郎溪、广德、宁国等地开展合作。联合成立“胥河情”“竹海情”等教育联盟,推进跨区域教育领域合作。
全面开通长三角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郎溪、广德与溧阳开展苏皖合作示范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牵头发起成立“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联盟”。
生态共保更加紧密。持续强化与苏浙毗邻地区紧密合作,扎实推进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建设。与杭州、湖州、常州建立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市、宁国市、绩溪县分别与高淳区、溧阳市、长兴县、安吉县、临安区建立了环境污染跨省县级联防工作机制,共同开展跨区域水质检测、跨界河湖巡查、跨流域执法。 (全媒体记者 张玉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