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地市新闻>>池州

池州:创城,让城市更文明

2022年04月28日09:37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风含笑柳如烟。四月的安徽池州,繁花似锦,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平天湖湿地公园、507码头滨江公园景色宜人、游人如织;斑马线前,车辆礼让行人;红绿灯口,车辆行人秩序井然;骑行佩戴安全头盔成为市民共识,遛狗拴绳成为常态……

居最美池州,行最善之事,做最美之人。如今,树文明之风,践文明之礼,做文明之人,正成为越来越多池州人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文明新风涵养城市“好气质”

爱上一座城,始于颜值,终于品质。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要升级老旧小区的“颜值”、精修背街小巷容颜、改善农贸市场环境,还要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改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过去我电动自行车没有上牌、很少戴头盔。去年以来,交警持续在路口宣传引导,让我充分认识到上牌的必要性和骑车不戴安全头盔的危险性。如今,佩戴安全头盔已成为我每天出行的‘标配’。”谈到自己主动佩戴安全头盔的背后故事,市民刘和钦如是说。

交通文明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交通安全维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2021年以来,池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通过全方位的宣传、高压严管的整治、不厌其烦的查纠,在持续巩固机动车违法停车、行人闯红灯综合整治成效的基础上,一体推进电动自行车“上牌”“戴盔”。截至目前,电动自行车上牌率达99%,各主要路口路段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头盔佩戴率超过九成。

“过去,节假日、红白喜事,烟花爆竹比着放,春节期间,城市几乎被雾霾笼罩,噪音污染、空气污染非常严重。现在政府提倡干干净净过节,我们不放鞭炮,改成购买鲜花了,也很有氛围。”家住主城区河滨花园小区的居民徐娇,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过年气氛。据了解,2019年,《池州市燃放经营烟花爆竹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池州市加大对非法运输、储存、经营、燃放烟花爆竹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目前主城区几乎没有燃放经营烟花爆竹的行为。

遛狗不拴绳一直以来都被称之为“城市顽疾”。2021年,《池州市养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池州市安排专职执法人员、执法车辆、收容车辆,在主城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9轮流浪犬收治行动,办理犬证926张。经过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市民逐步从不牵狗绳、放任其大小便向规范养犬、文明养犬改变。

凡人善举标亮“好人之城”

一股学习模范、崇尚道德、追求文明的热潮正在池州悄然兴起。3月20日,路遇小车意外冲入平天湖,贵池区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张兆军、蔡松从冰冷的平天湖水中,奋力营救出被困群众。4月18日,路遇突然晕厥倒地的男子,95后小伙子施武安热心跪地帮其做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成功地使他转危为安。

“在别人生命攸关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不值一提。”55年来6次跳进江河、成功救起7人的平民英雄闻国庆平淡地说。从“池州好人”到“安徽好人”再到“中国好人”,从安徽省道德模范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位低调的古稀老人感动了无数人。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池州市市级层面,月评池州好人、年评最美池州人、三年评选道德模范的推选工作机制日益规范,社会学习宣传成为常态,“草根英雄”“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十大杰出青年”“最美家庭”“十佳最美医生、最美护士”“十佳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成为池州市发现褒奖身边好人的有力补充。

从一个好人的善举,到一群好人的涌现,“好人精神”引发了“好人效应”。仅2021年,池州市先后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人当选安徽省第七届道德模范,8人获评安徽好人,共选树池州市第五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0组、最美池州人及提名奖20组、池州好人70人。

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四月,习习春风带着“文明”的暖意,吹遍了池城大街小巷,吹进了广大群众的心里。如今,处处都有这样的“微镜头”:尊重行人安全的“车让人”行为换来“微笑致谢”,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重要路口引导交通……文明已内化为这座城市的底色,展现在市民日常举手投足之间。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楼有多高,路有多宽,最重要的是看人的素质之高低。

“有文明市民,才会有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必须依赖所有市民一点一滴的践行去实现。未来,我们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大力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持续深化五大创建,深入整治‘十大不文明行为’,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促进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双提升。”池州市文明办四级调研员潘海苗说。

文明,赋予这座城市更深沉的美。这里,有崇德向上、从善如流的底蕴;这里,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大爱。创城,让城市更文明;创城,让池州环境美、人更美。( 刘晓丹 钟斌)

(责编:吴西露、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