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大通区围绕“双减”给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加法”
今年以来,淮南市大通区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 围绕“双减”给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加法”,积极构建具有大通特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学科融合课
自教育部及省市相关文件下发后,大通区立即贯彻落实。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每周增设1节劳动教育课,订购专业教材,采取兼任等方式配齐师资,精心设计,既丰富了学生劳动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劳动能力。其他学科进行教学时,渗透劳动教育思想,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
劳动教育+分层示范引领
从城市学校、城郊学校和乡村学校3个层面各探索打造1所区级示范校,满足不同层面学校及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带动同类型学校打磨出亮点和特色,形成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劳动教育+淮南本土元素
根据《淮南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基本要求(试行)》和《淮南市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评价考核细则(试行)》,对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全面部署。依托本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工业资源,科学设置劳动基地课程,整合全区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具有大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因地制宜将豆腐、寿州窑、二十四节气等本地历史文化因素及煤炭、铁路等大通近代工业文明兴起历史符号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劳动课程基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鲜活的劳动实践中形成对本地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高校优质资源
积极对接安徽农业大学,深化“大手拉小手”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从农业科研成果展示与运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优化、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提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长期交流、指导、合作。以安徽农业大学“绿色课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通过农业科技新兴技术和成果引领学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王中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