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花开五朵·安徽红

日子红丨安徽池州:乡村天地广 加油往前闯

人民网记者 张磊
2021年09月10日09:02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这两天,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红叶村党总支书记钱寿祥特别地忙,一边要组织协调农机赶赴田间地头忙收割,一边还要盯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度。

尽管很忙,但是从钱寿祥疲惫的面容里,不难看出他发自内心的喜悦,“解放初期,红叶村这里还是沼泽地,一到汛期,一片汪洋。上世纪70年代,经过党员干部群众历时5年的治理尧渡河、根治七里湖、防洪灭螺三大战役,肩挑背扛,围垦造田,平整出了1万亩良田,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如今,面对乡村振兴新机遇,我们怎能不铆足了劲儿加油干!”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乡村振兴路上,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安徽省池州市进展如何?近日,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深入当地广袤乡村进行探访。

青阳县朱备镇榨里村亲子乐园一景。人民网记者 张磊摄

绿满乡间,甜在心头

“你看,这是农机大院,这是农民大舞台,这是文化长廊,这是休闲锻炼的地方……”钱寿祥兴奋地带着记者参观美丽乡村新貌。

今年以来,池州市东至县红叶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加以拓宽、做了绿化,一个崭新的红叶村展现在眼前。

事实上,红叶村更深刻的改变是在田间地头里、在发展方式上。“乡村振兴必须绿字当头,才有发展前景。”钱寿祥说。

过去的红叶村虽然有良田万亩,但是依靠传统的水稻种植,农业很难有大发展。这几年,在村两委带动下,当地开始发展稻虾共作等生态农业,春夏收获小龙虾、秋季收割有机稻,2020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红叶村小龙虾交易市场。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红叶村着手打造乡村旅游产业,收回了160亩鱼塘,全部改种荷花。清澈的池塘荷叶连连,映照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生态美、环境优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广袤乡村的优势所在,这一点,在池州这样一个旅游大市格外突出。

榨里村是青阳县朱备镇的一个普通村子,因为紧靠九华山风景区,乡村振兴路上,如何“靠山吃山”吃上旅游饭,是当地干部群众谋划的振兴路径。2019年6月,榨里村在市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支持下,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打造了观光大道和田园游步道。

村庄里,曾经光秃秃的院墙变成了赏心悦目的花圃,曾经不起眼的沟渠整理成乡间一景。“亲子乐园、健身广场都有了,村子的环境越来越好,人气也越来越旺。”村民李红山说,今年,又有两户在外务工的村民回来了,把自己的老宅子一番装修后干起了农家乐、开起了民宿。

产业融合,更有奔头

坐在办公室,贵池区灯塔村党总支书记纪律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葛根生产车间,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各个生产环节都可以随时查看、一目了然。

“乡村振兴关键要产业振兴。近几年,我们依靠发展葛根种植,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如今,在葛根种植基础上,我们继续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纪律介绍说。

2019年之前,灯塔村集体经济还是零,被列入“边缘村”。为了改变村里的面貌,村两委通过市场调研,组织干部群众赴外地参观考察,结合本地沿江丘陵地带的特点,下定决心发展葛根产业,利用荒山荒地和闲置土地打造了160亩的葛根种植基地,从此,灯塔村找到了发展出路。

村民在葛根基地忙碌。人民网 王锐摄

尝到了葛根种植的甜头,干部群众更有信心了,开始向葛根深加工要效益,提升附加值。灯塔村建起了葛根深加工基地,生产葛根粉、葛根茶、葛根粉条等,同时开设微商平台,注册产品商标,实现公司化运营管理,直接带动40位村民就业,包括12名脱贫户。

“如今,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已经到位,我们也被列为了贵池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我看来,当示范,就要带头敢闯敢干,做出样子给别人看。”纪律说。

池州市拥有优质的农业资源禀赋,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断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密码”。

“立足‘山水土气’优势资源,继续做大做强做优茶叶、九华黄精、池州鳜鱼、皖南土鸡等池州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好食用菌、中药材、富硒农产品等优势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作知说。

东至县尧渡镇尚合村民宿群。东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改革创新,大有干头

站在东至卓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厂区,崭新的现代化车间竖立在记者眼前,耳旁充斥着轰鸣的机器声和卡车的鸣笛声。而在去年,这里还是香隅镇香山村一片闲置的宅基地,通过宅基地改革试点,率先破冰,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让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发展,乡村得振兴。

香山村紧邻东至经开区,近年来,因安全卫生防护距离需要,香隅镇政府将周边村民集中迁出安置。“2020年,香山村结合宅改整合收储闲置宅基地85亩,进行流转盘活。在为地方企业提供发展要素的同时,也为村集体和农户带来年20余万元的二次收益。”香隅镇党委委员钱元舟介绍说。

“2020年东至县获批成为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将试点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举措,系统谋划、精心部署、稳慎实施。”东至县宅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动改革试点过程中,不过多追求齐头并进,而是根据试点镇村实情,分类明确改革侧重,因地制宜加以推进。

类似香山村这样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例子,在东至县已遍地开花。

尧渡镇尚合村依托“阳山”国家级传统村落,通过有偿退出的方式,成片收储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打造徽风乡韵民宿群。洋湖镇奠龙村对土地重新规划设计,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增效。木塔乡大田村修缮闲置集体房屋,改建为“农具博物馆”、油茶公司、粮油加工厂,兴办集体企业,促进乡村旅游,2020年该村集体年收入达到80万元。

“池州市将创新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乡村振兴‘赶考’路上,我们将抓好东至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试点工作,激活乡村沉睡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更大活力。”吴作知说。

点击查看专题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