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安徽倮倮米业:耕“云”智慧农业

2021年07月02日16:06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滁州7月2日电(周坤)大米,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从一粒种子到一碗香气四溢的食材,究竟要经历哪些蜕变?在安徽倮倮米业有限公司(简称倮倮米业),一起见证一碗好米的“成材之路”。

生产端有农业大数据对基地进行耕“云”,加工端以柔性智能碾米机和智慧码垛生产线升级换代,供应端通过电商平台与皖垦e家实体店互动;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从餐桌到田头,所有稻米产品全程质量可追溯……倮倮米业正在打造“智慧稻米”全产业链新模板。

安徽倮倮米业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人民网 陶涛摄

“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米,我们在生产环节就下足了功夫。” 安徽倮倮米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吴太兵介绍,该公司已经实现了耕种收智能化和无人机施肥的全面应用。

2016年,投资150万元的农业物联网项目落户大圹圩农场。起初,有人看不上这个项目,甚至质疑可能“中看不中用,还浪费钱”。

东西好不好,谁用谁知道。天长种粮大户刘能海在手机上下载了“智慧农业云”APP,关于当下小麦的苗情、土壤肥力等数据一目了然,物联网通过远程智能虫情测报灯、远程智能孢子捕捉仪等高新智能技术设备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后快速发出病虫害预警,为农户防治病虫害提供便捷服务。

以前病虫情报是通过农技人员下田肉眼选点收集,作出预判后撰写纸质的情报分发给农户,信息发布不够精准、又不及时,有时情报到手防治期已过。现在通过传感器采集、大数据分析,情报精准,为精准施药提供了科学保障,省时又省力。“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有了大数据就是不一样!”刘能海说。

俯瞰大圹圩农场。人民网 陶涛摄

大圹圩农场的农业智慧化,不仅体现在物联网上,还有无人机的广泛应用。2018年,农场公司引进了12架植保无人机,彻底改变了农场公司传统繁重的植保作业方式。

如今,农户只需在手机APP上下订单,专业植保服务队就会安排队员来开展飞防,农户通过手机就能全程记录和掌握。一台无人机每小时可作业60亩,每亩喷洒药量达1000毫升,与人工相比,可以节约5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和90%的用水量,更不用说节省人工、提高效率了。

与此同时,稻米的种植、收获、仓储、加工、检测、销售等各环节信息全部录入物联网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通过追溯软件生成二维码,形成完整的稻米质量追溯系统。吴太兵表示,未来倮倮米业将继续升级“互联网+农业”,给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促进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变。 

(责编:吴西露、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