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花开五朵·安徽红

基因红丨王家坝:舍小家为大家 铸就奉献者的丰碑

韩震震
2021年07月02日08:24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6月29日上午,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在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镇揭牌,作为王家坝闸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从“千里淮河·沧桑蒙洼”“顾全大局·舍家为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7个方面,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

淮河是中国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之一。作为由国家防总统一调度的大闸,位于阜南县的王家坝闸,其任务就是为淮河上游减压、为中游缓险、保下游安全。60多年来(王家坝闸建于1953年),每遇洪水,王家坝闸、蒙洼地区就会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一次次舍小家为大家,铸成一座无私奉献者的精神丰碑。近日,王家坝闸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0年7月20日上午,阜南王家坝闸开闸蓄洪。人民网 张俊摄

舍小家为大家,16次蓄洪树起精神丰碑

“我们这个村地势低洼,淮河水一大,分洪道就要先行洪。庄稼如果不抢收,一年就白忙活了。”今年62岁的闫树银,是阜南县王化镇万沟村村民。每到麦收季,只有颗粒归仓才会让他心安。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淮河在历史上水患严重。1950年夏,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5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发出,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治淮高潮。

此后,由王家坝闸和蒙洼蓄洪区组成的王家坝水利枢纽工程被中央提上日程。

为什么是王家坝?为什么是蒙洼?这与淮河流域的地形有很大关系。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景。阜南融媒体中心供图

淮河两头翘、中间洼,上、中游以王家坝闸为界,上游坡陡水急,落差达178米,洪水来时又急又快;而从王家坝闸到江苏洪泽湖的中游,近500公里长度落差仅16米,河道平缓,狭窄弯曲,洪水宣泄不畅。

治理淮河,必须在中游选择一个地方作为蓄洪区。兴建于1951年的蒙洼蓄洪区,是淮河流域第一个蓄洪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效果最好的国家蓄洪区之一。自建立以来,一共有13个年份16次蓄洪。

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中间保安徽,既保障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也保障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多年来,王家坝人用无私的胸怀,一次次奉献牺牲,一次次舍小家为大家。

2020年7月,淮河汛情来势凶猛,王家坝闸水位从警戒水位涨到保证水位,仅两天时间。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7月20日8时31分,根据国家防总指令,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度开闸泄洪,滚滚洪水喷薄而出,涌入蒙洼蓄洪区。

短时间内,蒙洼蓄洪区4个乡镇汪洋一片,77个湖心庄台相继成了水中孤岛。对于几个星期前还在抗旱的蒙洼人来说,这一切来得太过突然。泄洪前夕,百姓们匆忙收拾家当,有的人赶着牛羊鸡鸭,有的人连夜抢收田地里的毛豆……一幕幕场景让人肃然起敬。

任怀义在现代化的王家坝闸内检查设备。王家坝闸管理处供图

一颗“定盘星”,见证淮河治理大历史

多年来,随着淮河治理工作的推进,作为千里淮河“定盘星”、淮河防汛的“晴雨表”,王家坝闸也不断改造升级。

今年50岁的任怀义,是王家坝闸的一名闸门运行工,在这里工作了30年,对于王家坝闸的一切都很熟悉,也深刻感受着这道闸门多年来的变化。

王家坝闸全长118米、13孔闸门,这百余米的距离,是任怀义的职责所在,30年来不知道来回走了多少遍。

“跟以前相比,现在是太先进了。以前闸门启闭都靠手摇,汛情来时,在闸上24小时值守,头上是大太阳,脚下是大水,非常辛苦,而且闸门开得是否符合要求,还要经过多方测量。现在闸门启闭都是自动化,要开50公分,就是50公分,非常精准。”任怀义说。

王家坝闸始建于1953年,全称淮河蒙洼蓄洪区王家坝进水闸,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与蒙洼蓄洪圈堤、曹合孜退水闸共同构成蒙洼蓄洪工程。

据王家坝闸管理处副主任钱卫国介绍,1953年汛前,王家坝闸顺利竣工,经过50年的运行,于2003年进行整体重建。2014年12月,新扩建的王家坝闸竣工,拥有全电脑自动化封闭式机房,成为集洪水控制、交通运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现代水利设施。今年3月,王家坝闸智能化系统又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使其拥有更高稳定性。

“王家坝闸不断升级的背后,是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的持续建设。新闸建成后,只在2007年、2020年开启过两次,这说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是显著提升的。”钱卫国说。

2020年10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治理淮河70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水利部发布消息称,多年来,随着一大批治淮工程的相继建成,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已达到100年一遇。

蒙洼蓄洪区田野里满是丰收的希望。阜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因地制宜谋发展,打造人水共生新篇章

多年来,面对特殊的生存条件,蒙洼人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与水共生。

近年来,阜南县在蒙洼蓄洪区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通过发展适应性农业替代传统农业,依托淮河和低洼地自然优势,变水患为水利、变对抗为适应、变劣势为优势。

在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有一块人称“马湖地”的低洼地,这里无水就龟裂,下雨就积水,不适合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久而久之成了荒地。但如今,随着当地适应性农业的发展,这片荒地焕发了新生机。

“这里既然容易积水,我就想着围绕水做文章。后来到外地考察后,决定种植芡实。2018年,我们流转了540亩地发展田园综合体,水面是芡实,水下养黑鱼、鲫鱼,每亩地销售收入六七千元左右。”王家坝诺言田园综合体负责人任超介绍说。

为推进适应性农业发展,阜南县编制了《阜南县蒙洼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位于蒙洼蓄洪区的四个乡镇和各行政村,也都制定了发展适应性农业实施方案,分年度、分项目、分主体强力推进。

翻修一新的庄台。阜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截至目前,蒙洼蓄洪区发展水生蔬菜面积7.1万亩,占全县水生蔬菜面积的71%;4个乡镇水禽养殖基地初步形成,分别占全县水禽存栏量、出栏量的80%和65%;河蟹、龙虾、泥鳅、黄鳝养殖和稻虾共生综合种养面积3.6万亩;种植耐水杞柳面积3万亩。

适应性农业的发展,让当地百姓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

今年59岁的张传海,是王家坝镇李营村人,以前在淮堤庄台居住,2020年11月搬到庄台居民迁建小区。

“现在居住环境改善了,地也值钱了。家里3亩3分地,有2亩流转给任超种芡实,一年土地流转费用就是1000多元。”张传海说。

适应性农业的发展,改变着当地的种植模式,也改变着当地的生态环境。2019年起,任超的田园综合体就吸引了大量鸟类过来栖息觅食。而鸟的到来,也吸引了很多鸟类摄影爱好者。

“芡实开花的时候非常漂亮,会有更多游客过来。县里鼓励发展观光农业,我准备搞个农家乐,能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任超说。

点击查看专题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