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胸科醫院開啟胸外科“舒適化醫療”新篇章

“術后回到病房我就醒了,咽唾沫嗓子不疼,身上也沒插引流管,四五個小時就能自己下床。”10月10日,在安徽省胸科醫院病房內,60歲的王大爺前一天剛在該醫院做完肺結節手術,提起術后體驗滿臉驚喜。他口中的“省心手術”,正是醫院推行8年的無管微創技術——這項技術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何建行教授團隊首創,讓患者在“自然呼吸”中完成胸部手術,實現恢復速度、醫療費用、就醫體驗的三重優化。
率先引進“無管”微創技術,填補省內空白
安徽省胸科醫院副院長徐寧介紹,“我院胸外科最早於2017年,通過赴廣州參加‘全國自主呼吸麻醉VATS手術高階COE培訓班’系統學習了該技術,回來后便率先在省內開展,填補了空白。”徐寧指出,技術引進遵循了穩健推進的策略,從簡單的楔形切除逐步過渡到肺段、肺葉乃至氣管重建等復雜手術,並通過申報院內“三新項目”不斷鞏固成效,最終使該技術成為醫院微創胸外科的特色品牌之一。
安徽省胸科醫院胸外科、麻醉科團隊進行無管微創手術。
安徽省胸科醫院胸外科、麻醉科團隊進行無管微創手術
“傳統胸部手術要用雙腔管插入氣管,術后患者常出現聲音嘶啞、嗆咳,還得插胸引管、導尿管,恢復慢不說,還遭罪。”麻醉科主任醫師胡友洋對比兩種手術方式時,直指傳統手術的痛點。而無管技術的核心突破,正是用“局部麻醉+中度鎮靜”替代全身麻醉,用喉罩(聲門上通氣裝置)替代雙腔管,從源頭上減少氣道損傷。
“我們不用肌鬆劑,麻藥用量比傳統手術少一半以上,患者術后幾分鐘就能醒。”胡友洋補充,為確保手術安全,團隊會用BIS監測儀實時把控麻醉深淺,同時緊盯患者自主呼吸的頻率與幅度,既保証手術順利,又不讓患者有術中知曉的不適。
多學科協同,構建無縫銜接的“技術落地生態”
徐寧強調,無管微創技術的成功,絕非單一科室之功。其落地應用的關鍵在於構建了高效的多學科協作(MDT)機制。
“胸外科與麻醉科是核心。我們建立了聯合術前評估機制,共同制定個性化手術與麻醉方案。”對於復雜患者,聯合麻醉科、呼吸科、ICU、護理部等進行MDT討論,嚴格把控適應症。術后,護理團隊與外科、麻醉科緊密配合,全面落實快速康復措施。這套系統化、規范化的協作模式,為技術的安全落地與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胡友洋介紹,無管手術的前提是“精准篩選”,重點評估患者心肺功能,排查困難氣道,確保患者在術中能維持穩定的自主呼吸。
胡友洋接受採訪。
作為現代胸外科領域的一項革命性進展,無管微創技術已在安徽省胸科醫院實現了常態化、規范化應用。據了解,目前安徽省胸科醫院已成功為千余例胸科患者實施手術,是省內將無管技術用於胸外科領域開展范圍最廣的醫院,為安徽百姓帶來全新升級的診療的體驗同時,也推動區域胸外科診療水平邁上新台階。
拓展應用場景,推動區域醫療同質化
徐寧指出,安徽省胸科醫院作為肺腫瘤早篩與無管微創技術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將持續深化該技術在心胸外科手術中應用,探索其在更多臨床場景下的實踐路徑。
徐寧接受採訪。
同時,通過醫聯體協作、專科聯盟、技術幫扶、人才培訓等多種形式,系統化地將無管微創技術的理念規范、操作標准與管理經驗輻射至周邊及基層醫療機構。這一舉措旨在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有效下沉,助力分級診療制度落地,最終實現全省胸外科診療水平的同質化提升。
無管微創技術的推廣,不僅是尖端手術技術的普及,更是一場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理念升級。它標志著醫療模式從傳統的“治病”到現代的“治人”的深刻轉變,真正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微創、更舒適、更安全的優質醫療服務。(安徽省胸科醫院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