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烈山石榴別樣紅

十月的淮北烈山,石榴紅了。
沿著龍脊天路駛入烈山區榴園村,道路兩旁的石榴園裡,果農們正舉著剪刀,小心翼翼地採摘成熟的果實。一顆顆飽滿的石榴壓彎了枝頭,在秋日陽光下泛著紅亮的光澤。
位於淮北烈山區的中國軟籽石榴基地。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這幾天訂單多,得抓緊時間採摘。”果農宋興紅邊說邊麻利地將剛摘下的石榴裝入筐中。他家的8畝石榴園裡,種植著軟籽1號、青皮甜等多個優質品種,“今年收成好,一畝能收5000多公斤,9月底就被預訂過半了!”
在宋興紅看來,石榴不僅是水果,更是“致富果”。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僅石榴一項,就為他家帶來十多萬元收入。“現在快遞直接到地頭,上午摘果,下午發貨,第二天就能送到江浙滬客戶的餐桌上。”
宋興紅的喜悅,源自烈山區石榴產業的蓬勃發展。作為全國六大石榴基地之一,烈山區石榴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現存明清古石榴園千余畝、百年以上古樹800余株。2012年,“塔山石榴”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金秋時節,榴園碩果累累。馮樹風攝
然而,產業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面對早期農技推廣不足、灌溉設施缺乏等挑戰,烈山區選擇走科技興農之路。該區與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成功選育並推廣軟籽1號、青皮甜等7個優質品種,試驗品種達30個。通過建設種質資源保護圃、開展技術培訓,八成種植戶成為“土專家”,畝產和果品價值顯著提升。
如果說出色的種植技術夯實了產業根基,那麼延伸產業鏈條則顯著提升了產品附加值。烈山區不斷豐富石榴加工品類,本地企業開發的石榴汁、石榴酒等產品深受市場歡迎,今年石榴汁網上銷售額已達500萬元。產業鏈的延伸不僅帶來更高效益,還為300余名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
與此同時,烈山區匠心獨運,將一顆小小石榴打造成融合農業、文化與旅游的多元產業。坐落在萬畝石榴園內的蘧廬民宿群,依托600年古石榴園的生態資源,依山就勢打造13座獨立院落,以“親近自然”為核心特色,讓人們在滿山蒼翠與石榴果香中盡享榴鄉慢生活。
游客在明清石榴園裡打卡拍照。烈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不止於此,烈山人還在“小盆景”裡做出“大文章”,讓石榴在盆景藝術中找到新的表達方式。
在榴園社區,宋浩父子創辦的盆景合作社堅持就地取材,將形態優美的老石榴樹精心培育成藝術盆景,使“榴香榴色”從田間果樹蛻變為案頭雅藝。在他們的帶動下,社區已發展4家專業盆景園,年產盆景約1.2萬盆,有效促進當地就業,為鄉村振興繪就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統計,2024年,全區石榴產業總產值突破4.83億元,榴園社區僅石榴一項就實現人均年增收2.6萬元。
面對取得的成績,烈山人並沒有停下腳步。不久前,《烈山區石榴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5—2030年)》正式出台,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產業鏈總產值5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萬個、建成全國一流的石榴產業基地,並明確以“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科技賦能、融合增效”為路徑,將石榴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
石榴碩果累累。人民網記者 呂歡歡攝
為確保目標落地,烈山區成立由區委書記、區長任雙組長的工作專班,設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開發“石榴貸”“文旅貸”等金融產品,優先保障項目用地。
隨著果蓓果汁深加工、京東冷鏈物流、大學生美術寫生基地等15個重點項目陸續推進,烈山區石榴產業正邁入“種植標准化、加工精細化、文旅特色化、品牌高端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如今,在烈山區,從枝頭到舌尖,從果園到景區,這顆紅色的果實,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甜蜜引擎”,帶著當地百姓奔向更加紅火的日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