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濉溪縣濉溪鎮以志願力量繪就基層治理文明新圖景

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精神,人人可為。在淮北市濉溪縣濉溪鎮,破曉的小區樓道裡,“志願紅”馬甲已忙著清理衛生﹔晌午的便民服務點前,志願者正耐心解答居民的社保疑問﹔黃昏的旅游景點中,志願服務隊為游客提供旅游咨詢。從環境整治中彎腰清掃的姿態到文明旅游引導的忙碌,
六百余名志願者以“有時間做志願者,有困難找志願者”的生動實踐,如同點點星火,匯聚成照亮城鎮的溫暖火炬,讓文明之風吹遍濉溪大地。
國慶期間,濉溪鎮志願者向游客宣傳文明旅游。
織密服務網絡,從“零星行動”到“體系作戰”
近年來,濉溪鎮以黨建為引領,構建起“1個實踐所—28個社區實踐站—34個網格服務點”三級組織體系,讓志願力量精准嵌入基層治理的每一個細胞。“以前想做志願服務找不到門路,現在社區‘往前沖’志願隊一召喚,我們立馬就能組隊上崗。”王沖社區居民陳大姐的話,道出了濉溪鎮志願者的共同感受。
“老支書調解隊”分發揮“人熟、地熟、事熟”優勢,精准對接不同群體需求,將服務延伸到小區樓棟、商鋪網點,今年以來已調解矛盾糾紛90余件,幫扶群眾24人,形成了“專業隊伍挑大梁、特色隊伍補短板”的服務格局。
為讓志願服務常態化開展,濉溪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紅色文化大院等陣地,推出“陣地+活動+積分”聯動機制,每月制定“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內容”,涵蓋義剪、義診、送清涼、政策宣講等項目。在恆大名都小區的志願服務現場,“安徽好人”趙正光的縫補攤位前排起長隊,旁邊的義診、義剪服務區同樣人氣火爆﹔設立鄉村振興積分制超市積分制,讓志願服務從“奉獻”變為“共建”,引導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巡河護河等志願活動,兌換所需生活用品,推動“要我參與”向“我要參與”轉變。
“安徽好人”趙正光為居民義務縫補鞋衣。
聚焦急難愁盼,從“普遍關愛”到“精准滴灌”
“真是太感謝了,不僅上門幫我處理好了電視機的問題,又把家裡的空調濾網、燃氣設備檢查了一遍,同時幫我和老伴完成了社保資格認証。”濉溪鎮二裡社區79歲的黃河昌老人握著志願者的手再三道謝。濉溪鎮志願服務早已超越“送溫暖”的傳統模式,轉變為針對特殊群體的“定制化服務”,用精准關懷破解民生難題。
依托社區“鄰裡中心”陣地,打造智慧健康驛站,聯合專業醫療志願服務隊,免費為老年人提供基礎健康監測和健康指導,為行動不便老人提供上門義診、康復指導等服務﹔創新打造社區老年大學網格點,開設書法、繪畫、聲樂、舞蹈、健康養生等課程,可滿足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興趣愛好與需求,也促進鄰裡和諧,真正實現了“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濉溪鎮聯合專業醫療志願服務隊為居民義診。
“在公共場所尊重他人,避免小狗打擾他人。”在接到趙大娘反映鄰居遛狗不牽繩的問題,志願者立即上門溝通,既講清文明養犬規定,又體諒對方難處,最終促成雙方和解。同時,志願者們化身“網格哨兵”,每天穿梭在樓棟之間,收集民情民意、排查安全隱患。寒冬時節,他們逐戶查看獨居老人供暖設施,宣傳防火防盜知識﹔面對鄰裡糾紛,他們用情理兼顧的調解化解矛盾。在夏季“村晚”蒙村專場活動中,志願者一邊維護現場秩序,一邊手把手教村民注冊積分平台,將文化盛宴變成政策宣講的“移動課堂”,讓鄉村振興政策深入人心 。
厚植文明根基,從“個體行動”到“全城共鳴”
傍晚的濉河岸邊,文化志願服務隊的廣場舞教學正在進行﹔社區活動室裡,“老支書調解隊”正化解鄰裡矛盾﹔田間地頭,志願者正向農戶科普農技知識……目前,濉溪鎮志願服務已融入城鎮運轉的血脈,成為文明新風的“傳播者”與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近年來,濉溪鎮把文化志願活動作為激活群眾‘精神密碼’的載體,吸納文藝愛好者組建17支文化志願服務隊,通過鄉村大舞台、送戲下鄉、村社區文化志願服務優秀節目展演等平台,自導自演《移風易俗新風尚》《鼓舞新時代》《蒙村謠》等群眾“看得懂、喜愛看”的節目,展現城鎮發展新貌,讓文明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扎根。
“大地歡歌 美好安徽”夏季村晚活動現場。
濉溪鎮鼓勵志願者參與基層議事協商,邀請威望高的關工委五老成員參加村(社區)“兩委”會議、村民(居民)代表大會,為基層治理建言獻策。在虎山路老舊小區北苑小區的改造過程中,志願者張鑫鶴積極收集居民意見,協助社區制定改造方案,協調解決施工過程中的矛盾問題,確保改造工作順利推進。“志願者來自群眾,最了解群眾的需求,他們的參與讓社區工作更接地氣、更得民心。”濉西社區書記、居委會主任謝東東說。
“志願服務就像一粒種子,洒在哪裡,文明就會在哪裡生根發芽。”濉溪鎮黨委委員、宣統委員周春煦表示,志願者用雙手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融入城鎮肌理,成為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文明和諧新城的強大力量,這抹躍動的紅色,讓濉溪鎮的這座城鎮愈發溫暖、愈發閃亮。(劉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