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文化體育>>藝術

安徽作家苗秀俠《庄台 庄台》書寫淮河“新史詩”

2025年08月28日10:29 | 來源: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
小字號

“成功的下沉式主題創作”“具有鮮明的淮河地域特殊性和文化典型性”“留下了時代變遷與淮河蓄洪區的歷史變遷”“彰顯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智慧”……8月26日,在苗秀俠長篇小說《庄台 庄台》新書分享會上,多位國內著名作家、評論家認為,這部作品現實性與歷史性交融、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兼具、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是深情書寫淮河的“新史詩”。

當天,文心互見”安徽作家作品系列研討會第一期——苗秀俠長篇小說《庄台 庄台》新書分享會在阜陽市阜南縣王家壩抗洪紀念館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安徽省作家協會、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雲南人民出版社聯合主辦,阜陽市文聯、阜陽市作協、阜南縣文聯、阜南縣作協共同協辦。

cfc902fa670eb0806902f432ea3dbdb

長篇小說《庄台 庄台》是2022年中國作家協會“奮進新征程,書寫新史詩”主題重點扶持項目。為打磨這部作品,作家苗秀俠曾多次深入蒙窪蓄洪區,沿著王家壩大閘周邊的庄台走訪調研,與當地居民促膝長談,收集了大量鮮活的生活素材。從走訪調研、伏案寫作到成書出版,前后歷時四年多。

書中以蒙窪蓄洪區為地理坐標,以庄台70余年的滄桑變遷為主線,將目光聚焦於庄台居民的生存現狀與精神世界:從蓄洪時的緊急撤離到災后的重建家園,從傳統農耕生活的堅守到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探索,苗秀俠用充滿詩意的文字,細膩勾勒出“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生動圖景。作品中,自信自強的庄台百姓、極具辨識度的淮河文化符號以及淮河女兒們在苦難中展現出的堅韌與奉獻,共同構成了一部鮮活的淮河地域文化志。

e874bb54e5fe486917e9ea09d0be9c2

上午10時,研討會在紀念館一樓報告廳啟動,安徽省作協副主席、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江飛擔任主持人。安徽省文聯主席、作協主席陳先發,阜南縣委書記李雲川,雲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尚語,皖新傳媒阜陽新華書店副總經理尹敏分別致辭。

致辭環節結束后,全體參會人員在紀念館門前合影留念,定格下這場作品研討會的重要瞬間。10時30分,活動進入核心的研討與分享環節,嘉賓依次發言,從不同維度解讀《庄台 庄台》的文學價值。

d90484dd66faae5ab9ca7989f31a798

《十月》雜志原主編、十月文學院執行院長陳東捷認為,《庄台 庄台》以淮河治理為背景,以庄台為小切口折射出中國鄉村的大變遷,小說在選題、敘事和結構方面做了精心設計,紀實性特點突出,主體性人物的塑造豐富飽滿,為當下主題創作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路徑,做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成功探索。

《中國作家》主編李雲雷則指出,小說將思想性和藝術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書寫典型性的人物和特殊性的地域,勾勒了一部“抗洪簡史”,折射了時代的整體變化,做到了歷史、地域與人的完美統一。

安徽省文聯副主席、安徽省作協原主席許春樵高度肯定了該書的寫作是一次有難度的下沉性的主題寫作,作者有意識地運用具有較高辨識度的鄉土化和快節奏的語言表現戲劇性的人物命運,描寫淮河百年變遷史,展示出庄台人民“戰天斗地、逆天改命”的奮斗精神,具有鮮明的淮河地域文化特色,對淮河文化的挖掘與傳播具備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同時針對小說的敘事結構和人物塑造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安徽文學藝術院院長戴瑞結合自己曾在王家壩一帶工作的切身體驗,指出小說“庄台很窄,外延很寬”“角度小,情懷大”的藝術特點。

雲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尚語指出,《庄台庄台》是一部典型的生態文學代表作品,小說通過典型人物塑造和豐富的細節描寫,將淮河地域文化融入人和自然關系的書寫中,再現了“中國式抗洪治水”的歷史﹔雲南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部主任馬非從編輯出版角度分享了小說從選題、寫作到出版的整個過程,並對小說的前途和未來寄予厚望。

安徽省作協副主席、合肥市作協主席洪放指出,小說作為“淮河女兒寫淮河”的典型代表,具備較高的辨識度,小說在文本結構和人物塑造上進行創新設計,通過片狀式的復調結構,提升了文本的精神向度和內在深度,以非虛構實現了現實主義敘事的突破。

安徽省作協副主席、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江飛認為,整部小說仿佛是一冊可歌可泣的淮河人物志,一幅氣韻生動的庄台群像圖,這主要得益於散點透視加焦點透視的結構和復調式的敘事。這是一部向庄台致敬、向庄台人致敬也是向時代致敬的長篇小說,書寫了“順水而生”的淮河文化的生命簡史。

嘉賓分享結束后,作家苗秀俠起身致謝,她眼含熱淚回憶起創作過程中與庄台百姓的相遇,“是他們的故事與精神,支撐我完成了這部作品,這份榮譽屬於每一個堅韌的淮河兒女”。最后,陳先發對研討會進行總結。

5aba4d0431065fe817064d1e16707b9

當日下午,伴著初秋的微風,參會人員開啟了實地探訪之旅。眾人走進王家壩紀念館、鄭台孜庄台和張曉凌美術館,通過珍貴的實物、圖片與影像資料,重溫蒙窪蓄洪區的歷史變遷與王家壩精神的形成過程﹔並走進村民家中,感受庄台百姓的真實生活場景,實地觸摸書中描繪的“庄台肌理”。

a4450ea5988f78be2520a780bd858dc

作為“文心互見”安徽作家作品系列研討會首期,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在深度傳承淮河文化的千年文脈的同時,也大力彰顯王家壩精神的時代價值。活動現場,阜陽、阜南兩地相關部門領導與作家代表齊聚一堂,任超、王今桂、朱得地等小說人物原型的到來,更讓現場充滿溫情。《安徽日報》《新安晚報》《安徽商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全程參與報道,讓《庄台 庄台》的故事與淮河文化的魅力,跨越地域界限,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苗秀俠是安徽太和縣人,現為安徽省文聯《藝術界》雜志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擅長鄉土文學創作。從事文學創作30多年來,已發表小說、散文400余萬字,部分作品被權威文學選刊轉載,有小說和散文入選年度作品精選集、《中國文學年鑒》等。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十余部。曾榮獲老舍散文獎,安徽省政府社科獎(文學類),北京文學獎,安徽省“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馮長福 許夢源 張文洲)

(責編:歐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