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柳溪村“逆襲”記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張俊
2025年08月26日15:3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青山環抱、綠水環繞、茶園飄香……

從宣城市旌德縣縣城出發,朝西北方向,順著一條蜿蜒的公路,行駛10多分鐘,柳溪村便藏在一個山坳裡,這裡因柳山小溪而得名。

時逢午后,沐浴著初秋陽光的柳溪村,一派新氣象:滿山的茶園進入管護期、一旁的香榧林靜候開杆、白牆灰瓦的房屋農舍依山而建……

2023年,柳溪村被納入安徽省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經過兩年來的打造,“會客廳”、觀景台、小廣場……一應俱全,利用山多地少的特點,柳溪村建起了白茶、香榧、果園、生態養殖四大基地,譜寫了一曲鄉村振興發展的“交響樂”。

俯瞰旌德縣柳溪村的千畝白茶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俯瞰旌德縣柳溪村的千畝白茶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2017年,村集體經濟還不足3萬元,去年達到了140.6萬元,翻了好幾十倍。”柳溪村黨總支書記姚洪武說。

把時間拉回至七八年前,柳溪村卻是另一番模樣。“雖然有9000多畝林地山場,但幾乎變不了現,村民看得見山,卻看不到效益,得不到任何實惠。”姚洪武直言,路不通,樹也不多,即便有,也只是雜樹雜木雜林。

“最差的時候,柳溪村在全縣68個村(社區)中墊底,環境不好,經濟也跟不上,真是要啥沒啥。”姚洪武補充道。

柳溪村的“逆襲”,從林地流轉開始。

為了推開發展的大門,柳溪村從探索“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合作模式起步,早在2016年就開始謀劃林地發展,通過整合村內林地資源,把農戶零散的山場,集中流轉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抱起團來想法子。

“我們山多地少,這是短板,也是優勢。”姚洪武說,關鍵就看如何變劣勢為優勢。

從貧困村成為“網紅村”,柳溪村的“轉身”並不容易。

“起初得知要把自家山場包出去,村民們直犯嘀咕,心裡也沒底。”姚洪武回憶道,為了讓更多村民接受新模式,就組織大伙兒去浙江諸暨和安吉考察,好不好,得看過才知道。

回來后,黨員干部帶頭,從流轉幾十畝山場開始,幾百畝、上千畝……前后兩年時間,村裡統一流轉了4200多畝閑置林地和低效山場地。

京福高鐵穿柳溪村而過。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京福高鐵穿柳溪村而過。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地有了,種什麼?

“既然敢一口氣流轉這麼多,自然心中有數。”姚洪武過去一直從事木材生意,對於林地有感情,也了解,“有了山,就有用武之地。”

2017年,柳溪村引進浙江安吉企業種植白茶﹔2018年,柳溪村和寧國詹氏合作種植香榧﹔2019年,柳溪村發展大戶種植果園……如今盤算起來,全村流轉的4200畝山場地,已落實了3200多畝。

姚洪武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集體每年土地租金25萬元、入股分紅約35萬元、村民每年土地租金26萬元,帶動本村200多村民就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村民在四大基地務工收入已累計近400萬元。

一組組數據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發展理念之變。

眼下,柳溪村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正在收尾,同時忙著創建“安徽省最美公路”。置身白茶園,望著不遠處的高鐵,姚洪武思緒萬千,“繼續把山盤活,把市場做大,讓村民們既可以拿租金,又能夠掙薪金、分股金,讓振興鄉村的路越走越寬。”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