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南” 如何唱好“區縣一體化”?

在G205快速通道上,驅車從蕪湖弋江區出發,隻需不到半小時,就能跨過南陵渡大橋,進入南陵縣境內。
自改造升級通車后,G205這個編號更為人熟知,之於南陵而言,這不僅是融入蕪湖市區的交通大動脈,更見証了南陵沿線的產業大發展。
7月19日,入伏前夕,安徽省蕪湖市弋江區委副書記、區長汪敏率隊赴南陵縣“走親串門”,探討兩地協作,共謀一體發展,為實現區縣聯動,帶好頭、打好樣。
於長江之濱俯瞰弋江區。弋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弋江區四面環水、襟江帶湖,是蕪湖市區的“南大門”﹔南陵縣依山傍水、承古接今,是蕪湖市南部門戶。
因為青弋江,兩地毗鄰而居,一衣帶水,是“街坊鄉鄰”,更是“情同手足”。
其實,說起南陵與弋江的緣分,由來已久。從青弋江兩岸的稻菽千重到漳河之畔的果蔬滿棚,從古代漕運時代的物資互通到近代工業萌芽期的技藝相傳,兩地從來沒有因行政區劃而疏遠。
路通,心更通,由蕪湖市建成的G205快速通道拉近了兩地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近年來,弋江區和南陵縣著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如今,“手”越“牽”越緊,區縣一體化成果正更多更好地惠及兩地百姓。
路過火龍崗,經過白馬山,來到中湖畔。
37℃的高溫天,一如蕪湖眾霖模具的生產車間,熱力十足。隨著800T產線、2500T產線和五機連線的運行投產,目前,年生產能力可達80萬台套。
說起這家緊挨G205國道的模具企業,繞不過的一個詞就是速度。
緊挨G205國道的龍潭汽車零部件產業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4月簽約、6月開工、11月投產……細數起去年的落地發展時間軸,眾霖模具從一片荒地到“長”出一座汽車零部件廠,用時僅193天,跑出了南陵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加速度”。
這速度的背后,是南陵的創新創業活力和高效營商環境。
眼下,正是項目建設的黃金期。在南陵縣龍潭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還有正在爭分奪秒加緊施工的凱華模具,廠房建設如火如荼,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處處涌動著搶工期、趕進度的熱潮。
產業是縣域發展的主要經濟支撐,也是判斷縣域價值和發展前景的首要指標。
在南陵縣委副書記、縣長強健看來,區縣聯動不是簡單的1+1=2,隨著交通一體化的形成,產業的深度融合,必將成為促進兩地並肩跨步的解困之道。
弋江區和南陵縣地緣相近、山水相親,一個優勢在科創資源和總部龍頭企業,一個優勢在產業空間和配套能力。
正在加緊建設的天子港科創園。弋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在產業協作上,弋江區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大數據人工智能及信息服務產業與南陵縣的汽車零部件、綠色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形成了天然的產業鏈互補。
“十五五” 期間,可以圍繞兩地主導產業,統一謀劃完善大產業生態,在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領域,以 “整車引領、零部件協同、場景賦能、后市場延伸” 為核心,共同構建全鏈條生態,形成聯動發展格局。
同時,搭建企業供需對接服務平台,促進兩地企業在市域范圍內建立上下游協作體系,從而降低企業採購成本和供應鏈風險,提升生產效率與市場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與弋江區實行“政區合一”的蕪湖高新區,憑借培育形成的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微電子及第三代半導體、大數據及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蟬聯安徽省畝均論英雄改革綜合評價榜首,並再次入選國家級高新區畝均效益領跑者。
就地發展文旅的余沖水庫一隅。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站在市縣一體化的高度,南陵與弋江的聯動發展,除了產業互補之外,招商合作、要素協同、文旅融合以及資源共享等方面,同樣需要全局謀劃、局部細化。
比如,建立常態化互通共享機制,對符合兩地產業方向的優質項目開展雙向精准推介﹔依托蕪湖鳩茲科創灣建設,共搭合作平台,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圍繞夜經濟和文旅消費,把美景美食美宿串起來,推出景區聯票、旅游專線,實現客源市場共享……
“一盤棋”謀劃,“一體化”推進。
隨著協作步伐的加快,兩地聯動奏響區縣協調發展的新樂章,為蕪湖“省域副中心”建設帶來更多機遇,猶如這青弋江的水,一路向東涌向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