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安徽明光:內外兼修,讓鄉村有“裡”有“面”

2025年05月21日08:43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地處地理南北分界線上的明光市,襟淮帶湖,山水縱橫交織,勾勒出嘉山秀水的獨特風韻。當“美麗山水”邂逅“美麗經濟”,如何解開富民強村興農的發展密碼?

明光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立足資源稟賦,深學活用“千萬工程”經驗,從人居環境、文明鄉風、產業融合等關鍵環節破題,推動鄉村建設由點及面、迭代升級,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產業興、顏值高、氣質佳、生活美”的鄉村新貌惠及萬千鄉親。

從“一處美”到“全域美”

——鄉村顏值完成底色重塑

砂石路坑窪不平、旱廁氣味難聞,垃圾堆、糞土堆、柴草堆“三堆”亂放……在明光市蘇巷鎮戴巷村大庄村民組居民曹士珍的記憶中,這曾是村庄的真實寫照。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是關鍵一環,直接關系到村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

5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曹士珍家時,老人正在沖洗維修自來水管時漫溢到路面的泥土。他感慨道,亂堆亂放的“三堆”早已清零,砂石路變身水泥路,旱廁升級為水沖式衛生廁所,房前屋后綠樹成蔭、鮮花簇擁,污水處理設施、小廣場和小花園等配套一應俱全。

“環境好了,大家都自覺愛護。廣場舞等娛樂活動也不再是城裡專屬,漸成村民茶余飯后的日常。”曹士珍說。

鄉村舊貌換新顏,也讓“歸巢”成為新趨勢。曹士珍的鄰居陳廣駒夫妻倆曾在明光市區長住十余年,如今翻新老家房屋,返鄉就業。

“目前已有三四十戶人家回村長住。”戴巷村黨總支書記曹士春說,這份“吸引力”源於鄉村“顏值”與“氣質”的雙重提升。

2022年,與大庄組隔路相望的陸郢組首創“陸郢模式”,入選國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標准化試點項目。此后,明光市在全市域推廣“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機制,編制《明光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導則》,針對1259個村庄分類施策,以“繡花功夫”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明光市堅持因地制宜,鋪路原料就地取材,施工隊吸納村民志願者,村庄裝飾巧用閑置農具等鄉土元素,既保留地域特色,又避免大拆大建。

數據顯示,明光市已建成美麗鄉村中心村62個、人居環境整治精品示范點188個,蘇巷鎮陸郢、自來橋鎮何郢、石壩鎮陳郢等一批兼具歷史記憶與個性魅力的示范點串珠成鏈,實現從“一處美”到“全域美”的跨越。

從“環境美”到“風尚美”

——文明鄉風賦能內在蝶變

“12個積分,兌換了一瓶洗潔精、一袋鹽。”在明光市明東街道魏崗村“信用超市”,村民盧炳芝高興地展示著兌換的生活用品。

貨架上,油鹽醬醋、肥皂、洗衣液、洗潔精、蚊香等生活用品琳琅滿目,每一件商品的標注不是價格而是分值,村民可通過參與志願服務、環境整治等積累積分兌換物品。

“積分制細化了志願服務、移風易俗等加分項和扣分項,線上隨時兌、線下每月兌,資金來自村集體經濟。”魏崗村黨總支書記盧佔豐告訴記者,小小積分已成為撬動文明鄉風的“支點”,推動形成“信用改善生活、積分改變習慣”的新風尚。

近年來,明光各地紛紛制定村規民約,將環境衛生、鄰裡相處、志願服務等內容納入其中,定期開展“十星級文明農戶”“美麗庭院”等評選活動,並通過“紅黑榜”“積分制”等進行約束和激勵,引導村民由“要我干”轉向“我要干”,人人爭當文明村民。

“宜居”留鄉愁,“和美”聚人心。厚植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還需要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倡樹文明新風尚,讓文明之風吹到每個家庭、潤化到每一顆心靈,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在明光,鄉村紅白喜事歷來由“大支”(鄉村紅白事主持人)牽頭張羅。基於這一傳統,2023年8月,當地組建起152支村級“文明新風管家”服務隊,481名農村“大支”化身文明勸導員,主動上門提供禮儀指導,引導群眾破除陳規舊俗,倡導節儉辦事、低彩禮新風。兩年間,服務隊成效顯著:累計勸導1300余戶群眾實行喪事簡辦、小事不辦,部分地區彩禮金額較往年平均下降約10萬元。

為凝聚文明共識,明光市出台《明光市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實施細則(試行)》等文件,明確隨禮不超300元、聯合宴請不超30桌等具體標准。同時,將“就近使用移風易俗陣地節儉辦事”納入村規民約和積分體系。全市建成32處新風堂、治喪點免費供村民使用,13家文明新風示范酒店推出498元/桌平價套餐,讓文明新風落地生根。

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少了、人情往來的負擔輕了、鄰裡間的關系更融洽了……如今,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潤澤鄉裡,文明之花處處綻放,讓嘉山秀水之間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從“生態美”到“百姓富”

——綠色資源實現價值轉化

建設和美鄉村,增收是關鍵。

東依老嘉山的明光市三界鎮鄭崗村南崗組,年平均氣溫15℃,非常適合茶葉種植。

2019年,在外從事茶葉生意的張華菊,返鄉來到南崗陸續流轉了300畝荒山種植白茶,“我從安吉引進白茶新品種,這麼多年沒打過一回除草劑,全是人工除草。”

如今,張華菊的家庭農場已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鏈條,帶動群眾增收的同時,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

既要讓“能人”走進鄉村,更要找准鄉村優勢,變“優勢”為發展“勝勢”。

在戴巷村大庄組,如何利用“大井眼”優質豐富的泉水資源,一直是個發展的課題。

“我們爭取項目資金,精心謀劃了‘大井眼’泉水廠項目,借水生財,努力把‘生態活水’變為‘富村益民泉水’。”曹士春說,項目去年7月正式投產,最近接了一筆200萬元訂單,准備再上一條生產線。

項目進村,惠及的不僅是村集體經濟收益。對村民陳廣駒來說,也讓他的妻子靳少芹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既能賺錢又能顧家。”

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如何實現“1+1>2”效應?

作為全國文明村,三界村依托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建設,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同時結合本地紅色資源、旅游資源,通過“人居環境+文化+旅游”的方式,推動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

“2020年以來,三界村通過招引外地客商前來投資的同時,深挖本地‘能人’帶動,大力發展藍莓、桃等特色產業,帶動260余名村民就業。”三界村黨總支書記王軍介紹,2024年,村集體收入超300萬元。

鄉村蝶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如今的明光,“風景”變“錢景”、農房變客房、農區變景區、田園變游園,群眾得利、集體增收、村庄變美的和美鄉村正一步步走進現實。

截至2024年底,明光市村集體經濟收益30萬元以上村94個、50萬元以上村59個、100萬元以上村23個。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記者 李邦軍 通訊員 張開興)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