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質”致遠
安徽向前丨遺址“火”起來 鳳陽有“明”堂

近年來的“文博熱”帶火了博物館、圖書館等城市文化地標,也讓鐫刻歷史文明演變的“大遺址”逐漸進入公眾視野。5月15日,滁州市第二屆大明文化旅游季落幕,在為期半個多月的活動裡,眾多游客走進安徽滁州,品味大明遺跡之古韻,領略山水風光之秀美。
在被稱為明朝“搖籃”的滁州市鳳陽縣,今年活動吸引線上線下共計200多萬人參與。在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漢服儀仗巡游聲勢浩大,霓裳之美與明中都城相映成趣,讓游客們紛紛感慨,“鳳陽,太有‘明’堂了!”
一邊是尋常人家的煙火氣息,一邊是延續六百年的文化脈絡。走進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個多維的文化空間,在此刻得到了具象化。
俯瞰明中都城考古遺址。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站在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午門上,可以俯瞰整個考古遺址,不遠處被綠網覆蓋的巨型石礎,正無聲訴說著這片土地的輝煌過去。
600多年前的淮河南岸,明太祖朱元璋在家鄉鳳陽營造的都城,雖因歷史變遷未能完全建成,卻承載了明初都城規劃的最高水准,被考古界稱為“中國古代都城的藍本”。
自2015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故宮博物院、山東大學等合作,對明中都城遺址進行了持續、系統發掘。2021年,明中都遺址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俯瞰鳳陽縣明中都城鼓樓。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但是被發掘之后,這本無法移動、佔地較廣的“歷史教科書”,該怎樣翻閱,又該如何保護?
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主任郭如亮坦言,若是“放養”,人類活動或將破壞其完整性﹔而若是“圈養”,又不利於遺址的闡釋與展示。
於是,在“放養”與“圈養”之間,鳳陽縣通過打造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不影響遺址保護、考古研究的基礎上,向大眾敞開大門,讓人們能夠“親臨”現場、參觀游玩。
打造了考古遺址公園,游客來到這裡看什麼、玩什麼?如何看得懂、記得住?
郭如亮介紹,明中都城在遺址保護基礎上,重點開展承天門、外金水橋、宮殿區等遺址活化展示工作,推進明中都(明史)博物館等文旅融合項目,帶領青少年及考古文化愛好者看遺址、觀文物,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明中都前朝宮殿遺址發掘現場。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來之前還擔心自己和孩子看不懂,但是來了以后,通過實地聽考古故事,還有民俗和非遺展演,在休閑娛樂中,了解明文化的歷史,不虛此行。”來自合肥市的游客張梁說。
憑借“接地氣”的文化體驗,如今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不僅是考古成果的展示地,更成為公眾觸摸明歷史文化的課堂。
放眼整個鳳陽縣,城市以明中都遺址公園為核心,恢復了洪武大道、雲霽街主副中軸線主要附屬建筑,並基於原址建成文華公園、武英公園、洪武公園等一批主題公園。
同時以史為據,重新布局城市框架、命名街區,逐步構建起集文化遺址、公共設施、旅游觀光於一體的全域化發展藍圖,充分展示明中都城的魅力。
明中都城鼓樓成為眾多游客打卡點。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隨著“晨鐘暮鼓”“城隍百戲”“儀仗巡游”“皇室婚典”等景象再現,每一個來到鳳陽的游客,都能在這裡看得懂文化、聽得清故事、摸得到歷史。
在鳳陽縣文旅局副局長趙素素看來,考古遺址公園是靜默的,而背后的文化是活態的。越來越“年輕”的明中都城,正不斷塑造著鳳陽的城市文化之魂,為明文化在鳳陽的延展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