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南陵大工山銅礦遺址:一場跨越2700年的時空對話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2025年05月11日10:4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大工山銅礦遺址后續如何進一步發掘?當地採冶生產活動是否有提前的可能?怎樣做好南陵銅文化的保護利用?

5月10日,大工山銅礦遺址群再掀文化熱潮,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工程前期考古調查專家咨詢會成功舉辦。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山東大學、安徽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以及安徽省內考古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對大工山銅礦遺址的保護利用進行了深入探討。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工程前期考古調查專家咨詢會。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工程前期考古調查專家咨詢會。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王昌燧率先分享了自己的所見所感。他表示,全國冶金考古專家齊聚南陵,把大工山銅礦遺址研究推向新的高潮,下一步的著力方向,是做好遺址的發掘規劃。他相信,昔日沉寂的遺址被打造成公園,一定會帶來更多的文化驚喜。

大工山銅礦遺址,坐落於安徽省南陵縣工山鎮境內,是一處西周至宋代的採礦、冶煉遺址。經過歲月的洗禮,該遺址難覓往日的繁榮,但在考古學界的保護下,它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展現於世人面前。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過階段性勘探,大工山銅礦遺址的考古發掘和遺產價值闡釋取得了一定進展,2022年6月入選為安徽省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緊接著2024年12月,作為皖南礦冶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陳樹祥表示,大工山銅礦遺址前期發掘取得了一定成果,有調查、有基礎,也有人才優勢,后續要把保護傳承利用結合起來。他建議,要文旅結合、考古公園和國家A級景區結合,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創造條件。

與會專家現場觀摩銅礦遺址。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與會專家現場觀摩銅礦遺址。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當天上午,與會專家走進大工山銅礦遺址。

當考古學者小心翼翼地拂去歲月的塵埃,地表散落的煉渣訴說著往昔的輝煌,遺址內出土的銅錠、陶器等文物,不僅窺見了當時生活的煙火氣息,也見証了銅礦開採冶煉工藝的雛形。

“規模大、種類多,甚至通過不同顏色的煉渣,看到了千年前的冶煉技藝。”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教授羅武干現場觀摩之后給出了思考,“結合前期研究調查,以及文獻史料,可以進一步探尋南陵冶煉產品的輸出和流通范圍,這對南陵銅文化品牌打造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科技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監測開辟了嶄新路徑,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應用在大型考古遺址現場,受到了廣泛關注。

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考古部航空遙感考古室主任李剛拋出議題,共話科技賦能遺址保護。

遺址現場留存的銅礦煉渣。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遺址現場留存的銅礦煉渣。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李剛曾多次來到南陵,對大工山銅礦遺址分布如數家珍。他指出,封山育林之后,茂密的山體植被,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發掘難度。建議科技賦能,比如啟用勘測雷達對地下煉渣分布進行探測,啟用衛星影像技術分析遺址山體情況,進一步揭開大工山銅礦遺址的面紗。

在交流環節,“選擇性深入研究”成為大家不約而同的關注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秦颍早在2002年就參與了南陵縣礦冶遺址的發掘。他表示,從保護利用角度考慮,有的放矢,會有意外的收獲。言外之意,就是對遺址予以篩選,有選擇性地進行深入研究,哪怕對一個剖面進行深層次分析。

從大工山遺址的發掘,到用科技“喚醒”文化遺產,文物工作者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

第一次踏足大工山銅礦遺址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種建榮感觸頗深。他表示,應該在前期調查的基礎上,加強遺址研究和價值闡釋,選擇不同類型的遺址,加大發掘面積,不僅要看得見,還要摸得著,不僅要有說頭,更要有看頭。

大工山銅礦遺址的發現,被專家譽為一部埋藏於地下的中國古代冶金史。其出土的各類採冶遺存,以及各時期的文物陶器制品,最早可追溯到2700年左右,即西周早期。換言之,這裡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敬過往,向未來。

專家咨詢會上,與會專家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大家一致表示,要系統性勘探、精細化發掘、多學科交叉,做好大工山銅礦遺址保護利用的下半篇文章。

(責編:黃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