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安徽東至:香米的“產業密碼”

2025年05月20日15:25 | 來源:中安在線
小字號

  千年稻韻孕香米,山水升金護糧安。昭潭鎮作為東至縣重要的水稻產區之一,現有耕地2.7萬畝,水稻播種面積穩定在2.3萬畝,年產量1.5萬噸,其水稻產量在全縣佔有一定比重,不僅為保障東至縣的優質糧食供應、穩定糧食市場發揮著關鍵作用,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承載著豐富的農耕文化內涵。以健身栽培、綠色防控為主導的傳統的種植技藝,是東至縣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千年稻脈,歷史長河中的農耕印記

  東至縣山巒迭起,湖泊河流縱橫,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這裡自古便是江淮糧倉的核心腹地,縣志記載“歲貢香粳三千石”,印証了“貢米之鄉”的歷史地位。昭潭鎮作為南部山區的稻作重鎮,至今保留著“精耕細作”的傳統智慧,東坡坂、下塔畈、海瑞德政碑等古跡無聲訴說著農耕文化的厚重積澱。作為現代農業的縮影,昭潭鎮以6000畝連片“高產田”和優質香稻生產基地,將千年稻香與現代科技在此交融,續寫著“糧安天下”的新篇章。 

  山水共融,全域生態的天然饋贈 

  東至縣以“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立體生態格局,構建起優質稻米的天然屏障。水系充沛,境內黃湓河、龍泉河等11條河流穿境而過,水質常年達Ⅱ類標准﹔土壤肥沃。富硒土壤佔比超40%,有機質含量達2.8%,礦物質元素豐富﹔氣候溫暖。年均氣溫16.5℃,無霜期230—250天,全年日照1800—2000小時。而昭潭鎮作為核心產區,森林覆蓋率超70%,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山泉潤澤稻田,為稻米注入清香之氣。2023年,昭潭鎮生產的香米榮獲皖美大米獎。

  科技賦能,傳統農藝的現代蛻變 

  昭潭鎮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核心,構建“智慧+”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推廣水稻側深施肥、再生稻技術,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5年遞減12%,無人機飛防覆蓋率達80%,昭潭鎮依托池州市茁禾農業服務公司實現育秧、插秧、收割全程機械化托管,畝均成本降低80元﹔創新“優質稻產業聯盟”,整合8個行政村資源,推動“小田變大田”改革,連片種植區達6000畝,與雙美糧貿等企業簽訂1.65元/斤保底價(最高保底價每斤1.8元),農戶畝均增收超200元。 

  品質為核,從田間到餐桌的匠心守護

  東至香米以“五統一”為標准(統一產品標准、統一訂單品種、統一投入品使用、統一管理方式、統一產品收購)打造產業閉環。種源優選,主推徽兩優898、野香優油絲、荃優絲苗等高產優質品種,昭潭鎮有機稻基地採用傳統品種與生態種植結合,保留古法風味﹔工藝革新,投資1億元建設智能化加工中心,採用低溫烘干、多級色選技術,整精米率提升至68%,鎖住稻米新鮮度﹔數字賦能,依托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台,建立全流程溯源系統,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稻田實時影像,見証“陽光味道”的誕生過程﹔品牌助力,打造“東至香米”公用商標和“徽鄉雙美”“谷昭春”等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通過電商直播遠銷長三角高端市場,成為消費者心中的“米中珍品”。

  近年來,東至縣各鄉鎮大力實施“四個一”工程,著力構建縣域統籌、鄉鎮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推動全縣鄉村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如今,從昭潭鎮的生態稻田到全縣的優質稻米集群,這片沃土正以“綠”生“金”,書寫著“一粒米”撬動鄉村振興的新篇章。(黃國梁)

(責編:歐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