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東至:無影燈下,她看到“生”的希望

“睡醒后,一切都會好起來……”
近日,無影燈下,倪梅平靜地躺在介入手術床上。手術台旁,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專家戴牧正專注地為她實施心臟介入手術。這台原本需要跨省奔波的手術,此刻正在池州市東至縣人民醫院的手術室中悄然展開。
專家戴牧(圖左)為患者做手術
手術室外,倪梅的丈夫張先生向記者展示著手機裡的就診記錄:過去三年間,夫妻倆輾轉合肥、南京等地十余次,累計花費15萬元。“每次住院像打仗,挂號排隊、異地食宿都是煎熬。最難的是病情反復時的絕望。”這位中年漢子聲音微顫,隨即又揚起嘴角,“但這次不同!戴教授說在縣醫院就能做,成功率超過80%!”
丁昊(圖左)博士給患者做手術
走廊另一側,朱楊緊攥著父親的病歷本。74歲的老人身患糖尿病、腎衰竭等多種疾病,常年通過頸部導管透析。近期因導管功能障礙,血透效果驟降。南京腎臟病中心丁昊博士的會診方案讓他如釋重負:“不用擔心,左上臂自體動靜脈內瘘術可以解決問題。”
這場改變始於2024年底。東至縣人民醫院與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學科工作站+常駐專家”模式打造緊密型醫聯體,並共建“周祥教授工作站”。南京專家團隊通過常駐和每周駐點,採取手術帶教、病例研討、學術講座等方式,將三甲醫院的技術規范“平移”至縣域。
變革的印記隨處可見:消化內科病房裡,患者王俊哼著小調給家人報平安。南京醫學博士王飛教授的精准診斷讓他免去手術之憂﹔重症醫學科會議室內,急診醫學科副主任程志正與本地醫生激辯抗生素使用規范,前沿理念碰撞出思維火花﹔而手術室的監護儀上,規律躍動的心電波形正見証著第62台高難度手術的成功。
“專家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是診療思維的革命!”縣醫院副院長汪程華感慨。過去受限於設備、技術和經驗,腹腔鏡腎上腺病損切除、內鏡下直腸黏膜下剝離、高難度心臟冠脈介入治療等手術需外轉至省市醫院。如今專家團隊善用現有條件突破瓶頸,利用新技術已完成60余例四級復雜手術。
專家查房帶教
與此同時,推進的“雙培養”計劃讓本土醫生快速成長——骨干赴三甲醫院進修,遠程會診實現實時指導,泌尿外科、急診醫學科、腎臟病中心、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等工作站相繼挂牌。
數據見証著改變:醫聯體建立五個月,共完成門診1000余人次、查房600余次、手術60余例,學術交流20場。其中,腹腔鏡膀胱擴大術、高位動靜脈造瘘術、床旁鼻空腸管盲插等新技術的運用,讓患者和家屬真切感受到醫療的進步。
“從前看大病要舉家‘遷徙’,現在專家就在‘家門口’。”糖尿病並發症患者李阿姨的感慨,道出眾多患者的心聲。
專家在給患者做腹腔鏡手術
暮色漸深,手術室的燈光依舊明亮。走廊長椅上,家屬們望著屏幕上“手術中”的字樣,神情中少了往日的焦灼。當優質醫療資源如春水般潤澤縣域,當“大病不出縣”從願景照進現實,無影燈下的每一次心跳,都在續寫生命的曙光。(丁滿蓮 代文燕 張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