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蚌埠通”皮特的“傳感”情緣

當德國工程師皮特第一次踏上蚌埠的土地時,他或許未曾想到,這座淮河畔的城市會成為他事業騰飛的舞台。如今,作為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際銷售總監,他不僅攜手企業跑出“從開工到投產僅4個月”的“蚌埠速度”,更在這座城市找到了第二故鄉的溫暖。
從音樂圈到傳感器圈,從騎行探城到跨國協作,皮特用數載光陰書寫了一段中德合作的動人故事。
“蚌埠通”的煙火日常:音樂、美食與騎行探城
皮特的蚌埠生活,是工作與詩意的巧妙平衡。
每天清晨,推開湖景公寓的窗戶,碧波蕩漾的龍子湖是他天然的鬧鐘。周末,他常和朋友們騎著自行車穿梭於蚌埠街頭,途經“靚淮河”、龍子湖公園,讓他感慨“風景很美,騎行道非常有趣”。
“昨天,我騎行了20公裡,用時1.5小時,經過蚌埠龍子湖等許多熟悉的地方。”採訪中,皮特對記者說。
來到蚌埠不久,他就因音樂結識了很多朋友,用吉他與蚌埠民樂碰撞出奇妙火花。前幾天是他的生日,伴著音樂和朋友們一起,在蚌埠的涂山腳下度過。
“這裡的鴨子鮮嫩多汁,‘中國漢堡’(蚌埠燒餅夾裡脊)更是讓人欲罷不能!”皮特說,他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芮德平。
這座城市的煙火氣,讓他感受到“安全、便捷、溫暖”的三重溫度——夜晚街頭的親子天倫之景,更讓他感嘆:“蚌埠的溫暖,是刻在骨子裡的。”
“半年前,工作時我突發不適,蚌埠就醫非常便捷,這非常重要,這裡讓我感覺很安全。”他形容蚌埠:“safe” “tasty” “friendly”“very warm”。
“傳感谷”裡的加速度: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2018年,希磁科技落戶中國傳感谷,也開啟了皮特事業的“高光時刻”。公司聚焦新能源汽車電流傳感器領域,市場佔有率超30%,穩居行業第一。這背后,是蚌埠政府“保姆式”服務的強力支撐。
“蚌埠政府就像我們的‘超級外援'。”皮特坦言,從初創企業到行業龍頭,蚌埠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功不可沒。
如今,中國傳感谷已形成“一谷三園多點”產業布局,43家上下游企業在此集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3家。皮特的新任務,是架起中德傳感器產業的“橋梁”,將“蚌埠智造”推向全球市場。
“人才磁場”的引力:留學園裡的“未來方程式”
今年,中國(蚌埠)傳感谷獲批設立省級留學人員創業園,為皮特這樣的“國際合伙人”注入強心劑。園區內,希磁科技、芯動聯科等10余家海歸企業正加速奔跑,更多的“國際人才”在這片創業創新沃土上追夢。
“在這裡,創新沒有邊界。”皮特說,希望將中國傳感器介紹給全世界。“蚌埠的未來,是傳感器與半導體的交響曲。”
從初來乍到的“外國人”到如今的“蚌埠通”,皮特與蚌埠的“雙向奔赴”,恰是中德合作的微觀縮影。他笑稱自己是“德國與中國的協調人”,既要把中國的同事和德國的專家匯聚在一起,也要將中國傳感器介紹給全世界。
“蚌埠教會我,真正的創新需要開放與包容。”皮特計劃未來將業務拓展至越南、泰國等地,而蚌埠始終是他最堅實的后盾。正如他所說:“這座城市給予我的,遠比我想象的更多。” 當淮河的波光映照著中國傳感谷的燈火,當德國技術與中國智慧在蚌埠碰撞出火花,皮特的故事仍在續寫。
這座曾以“玻璃工業城”聞名的城市,正以“中國傳感谷”為名片,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制造的硬核實力與城市溫度。而皮特們的選擇,或許正是對蚌埠魅力最好的注解:在這裡,每個夢想都能找到生長的土壤。(記者 周芳林 楊雨昕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