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造”到“智造” 安徽產業集群建設蔚然成勢?

產業集群是推動地區經濟增長、培育優質中小企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力量。
當前,安徽通過不斷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有效帶動新能源汽車“汽”勢磅礡,光伏儲能“光”彩照人,集成電路“芯”光燦爛。全省已累計培育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個、參與共建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個,培育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0個。
近年來,安徽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共融共舞”,大力實施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和未來產業培育壯大工程,以產業向“新”激發活力潛能。
鏈式集群:從“單兵突進”到“軍團作戰”
安徽明確提出,要堅持“兵團式、陣地戰”的打法,走好“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成長路徑,已經摸索出“科創+產業”“龍頭+配套”等符合新興產業發展邏輯,大力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推動了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一批新興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安徽汽車產業發展“高光時刻”同樣不容忽視。目前,安徽省已集聚奇瑞、蔚來、大眾安徽、合肥比亞迪、江淮等7家整車企業、2800多家零部件企業。
1-3月,全省汽車產量76.17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37.92萬輛,同比增長83%。全省汽車出口32.45萬輛,同比增長1.23%。
汽車產業加速疾馳的同時,低空經濟展翅騰飛。蕪湖市航空產業園集聚上下游企業200多家,基本實現“不出園區就可以生產一架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通航飛機”。
對於產業集群的建設,安徽的目標遠不止於此。
安徽明確提出,今年力爭培育營業收入百億級集群35個,其中,500億級集群3個、300-500億級集群10個左右,集群營業收入總規模突破1萬億元。
科技創新支撐產業創新,安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乘數效應”,推動產業鏈從“有”到“優”、由“優”向“強”。
合肥市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集群以鈣鈦礦技術重塑能源版圖,構建“發電-儲能”全生態鏈﹔滁州市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集群聚焦光伏玻璃與儲能系統。
太湖縣功能膜產業集群以納米級光學涂層技術,賦能國產大飛機舷窗與柔性顯示屏,打破國際壟斷……
從工業大省到制造強省,安徽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在全省范圍內深化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助力安徽制造加快邁向安徽“智造”。
結構向優:構建高質量發展“皖美體系”
在聚鏈成群、集群成勢的生態圈帶動下,安徽新興產業規模效應顯著,同時促進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增強產業鏈韌性。
從結構看,2014年至2024年,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3%,居全國第3位、長三角第1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速約為規上工業增速的2倍。
從質量看,“十四五”以來,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從全國第7位提升至第5位。完成數字化改造的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從不足1000家增加到1.7萬家。
從效益看,2024年全省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5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26.1%,對全省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為27%,居各行業之首。
數字經濟時代,加速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安徽加力提速。
今年,省工信廳將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壯大工程,加快構建“省級—國家級—世界級”梯度培育體系,完善省級集群指標體系和動態管理機制。
優化營商環境,安徽永無止境,更大力度的改革仍在繼續。
2024年,全省1.96萬戶參評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畝均營收分別同比增長11.5%和12.4%,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全國第四,工業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
畝均論英雄,安徽走在全國前列。
安徽全國首創“畝均英雄貸”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模式,去年全年發放貸款1.3萬筆,總金額達2950.1億元,其中純信用貸款1714.9億元,同比增長34%,有效緩解了企業融資難題。
從合肥蔚來車間76秒下線的高端電動車,到蕪湖港萬噸貨輪上印著“安徽制造”的精密設備,我們能觸摸到“安徽制造”產業集群躍升的強勁脈搏。 在科技賦能、品牌加持的引領下,安徽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設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安徽正以“創新雨林”的生態思維不斷孕育著工業新產品。其梯次培育的“精品矩陣”背后,是政府精准滴灌與企業破土而出的雙向奔赴,既有“揭榜挂帥”打破創新孤島的膽識,也有企業從填補空白到定義標准的雄心。當首台套裝備穿透技術壁壘,當量子設備在雲端完成協同研發,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產品迭代,更是一個省域創新范式的重構。(徐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