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安徽往前趕
合肥高新區:填補“空白”的創新之力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打頭陣”意味著,科技創新要錨定國家需求,擔當先鋒角色,引領產業發展方向。
日前,人民網安徽頻道在合肥市高新區採訪時獲悉,區內兩家科技企業——安徽樹突光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樹突精密”)與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知冷低溫”),憑借自主研發的“細胞級熒光導引技術”和“極低溫稀釋制冷機”技術,分別在醫療精准外科手術與量子計算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填補各自領域的空白。
換個角度看,每一個“空白”的填補,都是科技打頭陣的一次生動注腳。
看樹突精密:“開啟細胞級精准手術新時代”
日前,一項源於樹突精密自主研發的細胞級熒光導引技術,被國際頂級期刊《自然》譽為“開啟細胞級精准手術新時代”的突破性成果。
樹突精密CEO沈來全介紹創新技術。人民網陶偉攝
由該技術研制的手持顯微鏡EndoSCell®,將傳統大型光學顯微鏡體積縮小至千分之一,同時保留了1200倍的光學放大性能,可以讓醫生在手術過程中實時觀察判斷腫瘤細胞的存在情況。
此前,腫瘤外科手術長期面臨“邊界判定”的挑戰——腫瘤細胞在手術中看起來與正常細胞非常相似,現有技術難以分辨。這給外科手術的精准判斷帶來極大挑戰。
於是,一種能夠在手術過程中有效區分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的技術成為業界的迫切需求,以助力外科醫生實時做出精准決策。而樹突精密的“細胞級熒光導引技術”恰恰彌補這一需求。
“傳統顯微鏡無法適應動態手術場景,我們通過微型化光學系統與光學防抖技術的融合,將物鏡的直徑縮小到僅3毫米,視野直徑拓展至500微米,高達1200倍的放大倍率下僅有不到4微米的抖動影響,足夠的精准和便攜性,使其能夠於術中實時在體應用。”樹突精密創始人蔣禮陽博士說。
目前,該技術已應用於全國40余家頂尖醫院的500余例神經外科手術,大大提升了腫瘤切除准確率,並顯著降低術后復發風險,填補了國內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的空白。
看合肥知冷低溫:造國產量子計算機的低溫“冰箱”
極低溫是超導量子計算機運行的必備條件,極低溫稀釋制冷機是一種能夠提供接近絕對零度超低溫環境的高端科研儀器。對於量子計算機,它就像一台“冰箱”保障其運行。
不過長期以來,此種高端設備我國完全依賴進口。
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調試設備。人民網陶偉攝
2022年,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紹良帶領團隊,利用安徽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學科優勢,歷時兩年多,成功讓該校完全自主研發的量子計算用極低溫稀釋制冷機實現低於10毫開(絕對零度以上0.01度)連續運行。
項目研發成功后,安徽大學積極推動項目科技成果轉化,經學校賦權,本項目技術成果作價1005萬元,入股成立了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填補了相關量子科技產業鏈在極低溫關鍵技術上的國內空白。
2023年5月31日,公司在合肥市高新區注冊成立。隨后,王紹良繼續帶領團隊進行技術研發,迭代升級,產品指標性能不斷取得突破,2024年9月,公司研發的ZL-DR400型極低溫稀釋制冷機空載穩定運行溫度達到7.4毫開,相關參數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公司主營產品多款稀釋制冷機完全取代國外同類型產品,滿足我國量子計算、凝聚態物理等產業化及基礎科研發展需求。同時公司研發了多種超低溫設備,可提供不同的低溫環境及定制化服務。公司成立一年以來,產品已實現商業化量產,年產量達到60台。
談合肥高新區:“他們非常專業!”
一項項填補“空白”的原創技術,緣何能誕生於合肥高新區?
一流的營商環境是“催化劑”。這一點樹突精密聯合創始人王勁宇深有感觸。“他們非常專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回憶起七年前與合肥高新區的首次接觸,王勁宇這樣說。
據悉,早在2018年,合肥高新區投促局生物醫藥處的工作人員從網上看到這一技術后,就立即和王勁宇取得聯系。“可以看出他們非常專業,能准確說出我們今后發展的各項政策需求。”王勁宇回憶道,此后雙方互留聯系方式,也經常互動,成為朋友。
2023年,合肥高新區正式向樹突光學遞出“橄欖枝”。“我們決策層經整整兩個月考察,最終一致決定落戶合肥科大硅谷。”採訪中,王勁宇表示,合肥擁有成熟制造產業鏈及技術研發人才,這非常有利於初創型科技公司的成長。
“樹突精密落地合肥高新區,受到了來自政府、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創業平台、科研院所等全方位支持。特別是高新區,在場地、融資、行政手續、支持政策等各項具體工作中,為企業提供了切實而有效的幫助。”在一次採訪中,蔣禮陽博士這樣談及落地合肥高新區的感受。
從七年默默陪伴到落地后精准“滴灌”,落地合肥高新區不到三年,樹突精密員工增至原先的三倍,一半為研發人員,2024年企業營收達2000萬元,預計今年將進入爆發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