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安徽亳州:追新逐質 老樹發“新芽”

2025年04月30日08:23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一群機器人“員工”推動藥企運營效率大幅提升,一粒小麥孕育百億級綠色食品產業集群,三原色絲線調配后可織出4000余種顏色的織物……近年來,亳州市聚焦“科創+產業”新路徑,支持企業加快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推動中醫藥、食品加工、輕紡服飾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基本盤”。

數智賦能,激活新動力

“別看這台機器人個頭不大,能量卻很大,一次能托起1噸多的貨物。”近日,在位於亳州市譙城經濟開發區的安徽康和中藥科技有限公司成品倉庫,副總經理段體斌指著一台智能搬運機器人告訴記者。

目前,該公司共使用30台智能搬運機器人,日均處理訂單能力可達1500單,日出庫量可達50噸。

“公司從原材料購進到成品出庫,每一道流程都由智慧管理系統控制,機器人分揀員的投用,大大提升了發貨效率。”段體斌說。

記者注意到,與其他藥企倉庫的固定貨架不同,這裡的貨架可根據需要不停地“走動”,而其奧秘就在於貨架底部躺著一台智能搬運機器人。

“以前100個品種、5噸貨,人工需要一天才能完成發貨。現在有了機器人,2個小時就能完成。”倉庫工作人員孫畏告訴記者,機器人分揀員可以迅速找到產品,並把貨架整體托運到打包處,待工人分揀后,再把貨架直接托運回去。

機器人分揀只是康和中藥公司智慧管理的一個場景。這些機器人接收的工作指令都來自該公司搭建的智慧管理系統——中醫藥工業互聯網平台。

“企業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通過系統自動抓取數據,訂單、採購等相關派單也可以通過系統秒批秒辦,中間節省了大量環節和人力成本,企業運營效率大幅提升。”段體斌介紹,目前公司訂單處理周期由原來的3天縮短至1天,客戶滿意度提高了40%,帶動企業銷售收入逐年增長。

近年來,亳州市譙城區把應用型科技創新作為主攻方向,聚焦全區中醫藥、白酒、食品等領域,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加快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動“老樹發新芽”。2024年,該區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實現倍增,研發投入在亳州市率先突破5億元大關。

科技引領,打造新“食”力

壓延、切絲、蒸煮、切斷、烘干……位於渦陽縣龍馬食品產業園的安徽正宇集團生產車間裡,3條全自動生產線高速運轉,多道工序經機器自動完成后,生產出不同類型的方便面食品。

車間技術負責人林國春仔細觀察生產線運行情況,做好溫度、刀型、壓延速度等記錄,並根據需要及時作出相應調整。他告訴記者,車間不斷優化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讓面條更筋道潤滑、口感更好。

正宇集團是一家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005年成立至今,公司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引進高端磨粉設備,改進制粉工藝,提高小麥出粉率。小麥平均出粉率從最初的74%提高到如今的77%,每年多出面粉約3萬噸。

“我們的小麥糊粉層提取技術,就是提取小麥表皮裡一層薄粉,這層薄粉含維生素較高,把它摻進精面粉可豐富營養。”技術質量部經理曹慶介紹。

記者了解到,正宇集團研發的“小麥高值化綠色加工關鍵技術創制與產業化”項目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實現小麥原料清潔化、小麥制粉高效化、復合面制品營養化、副產物利用高值化,小麥粉制造技術和制造過程的綠色化率平均提高36.5%。

近年來,正宇不斷增加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產品供給。目前,正宇綠色食品產業園已入駐投產項目包括非油炸(方便面)、沙縣小吃、面包烘焙、麥片、養生醋等食品全產業鏈項目。

“集團以‘麥小六’為核心模式,從一粒小麥出發,發展種植業、面粉業、食品業、醋產業、豆產業和觀光農業等六大產業,力爭5年內打造百億級綠色食品產業集群。”正宇集團董事長曹雲宇告訴記者。

近年來,渦陽縣以正宇集團等龍頭企業為抓手,圍繞強筋小麥、渦陽大豆等地理標志農產品進行產業優化布局、加速轉型、提質增效,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持續推進糧食全產業鏈布局。去年,該縣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加工產業實現產值80億元,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獲批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創新驅動,“織”就新圖景

智能化生產線源源不斷地吐出色彩繽紛的紗線,線頭斷了設備自動拼接,一卷卷紗線自動下線,設備終端的顯示器上清晰地顯示出生產數據:每分鐘紡紗550米。

這是記者日前在利辛縣翰聯色紡股份有限公司的渦流紡紗生產線上看到的生產場景。

“渦流紡織機每台價格五六百萬元,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紡紗機器。”翰聯色紡綜合部經理侯帥告訴記者,傳統機器每分鐘出紗15米,渦流紡每分鐘可出紗500多米,效率提高30余倍,每噸紗線的生產成本從5000元下降到400元。

受制於傳統紡紗機器的生產成本和效率,成立於2010年的翰聯色紡發展緩慢。

轉機出現在2023年。隨著滬蘇浙產業加速向皖北轉移,利辛縣把紡織業作為主導產業加快布局,支持紡織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輕紡服飾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利辛縣經信發展工業投資有限公司以投代引,為企業注資2億多元,支持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助力企業轉型升級。2024年,翰聯色紡一次性引進24台渦流紡織機,實現年產值8.62億元、同比增長203.2%。

設備更新是企業發展的助推器,而技術優勢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公司獨創‘紡前染色’工藝,改寫了傳統紡織業‘先紡紗、后染色’的流程,通過調整三原色絲線的比例,就能調出成百上千種顏色,生產過程不產生廢水,且產品不易變色。”翰聯色紡負責人張毅告訴記者。

企業建立數據庫,已整理調配出4000余種顏色的“物理配方”。憑借這一“法寶”,企業被工信部評為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被省工信廳納入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庫。

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翰聯色紡的發展歷程是利辛縣輕紡服飾產業蝶變的縮影。

“我們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利辛紡織服裝產業不斷突破瓶頸,煥發出勃勃生機。”利辛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劉付榮表示,該縣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構建“高校+企業+政府”創新聯合體,累計培育輕紡領域高新技術企業2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4家,推動輕紡服飾產業從“織造”變“智造”。2024年,該縣輕紡服飾工業總產值突破130億元。

產業向新,發展提質。近年來,亳州市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以市縣聯動、錯位發展為策略,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輕紡服飾、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個百億級特色產業,推動新興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2024年,亳州市經濟總量由2016年的1046億元增加到2521.6億元,躍居全省第7位。(記者 任雷)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