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創新儲能模式 護航茶產業發展

4月18日,在安徽省太湖縣苗石村,太湖縣供電公司寺前供電所所長李從兵和客戶經理吳桐,對東北沖2號台區的低壓小型儲能設備開展巡檢工作,全力為茶企生產用電安全保駕護航。
太湖縣地處大別山腹地,茶葉資源豐富,是久負盛名的產茶大縣。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趙朴初先生曾盛贊家鄉茶香。近年來,當地通過“茶企+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模式,實現年增收超2億元,其中寺前、天華兩鎮更是榮獲“全國一鎮一品茶葉專業示范鎮”稱號。然而,每年4月進入制茶高峰期,山區電網“卡脖子”問題便凸顯出來。以東北沖2號台區為例,該台區容量為100千伏安,覆蓋含茶企67戶用戶用電。平日裡,多數用戶外出打工,電壓正常。但隨著茶園的不斷擴大、制茶設備增加,用電需求急劇攀升。一到茶季,台區末端電壓較低,2024年4月電壓最低值隻有170伏,部分茶企制茶設備無法滿負荷運行。
“採用傳統方式進行電網改造,需要架設線路、增容變壓器,但山區地形復雜,施工成本高、周期長,難以滿足產業快速發展的用電需求。”該公司運檢部主任金永紅道出了其中的難題。
針對這一痛點,安徽太湖縣供電公司創新推出“分布式儲能+智能調度”解決方案。4月3日,東北沖2號台區正式投運50千瓦/110千瓦時模塊化儲能裝置。該裝置具備187 - 252伏寬幅電壓接入能力,配合20毫秒內並離網無縫切換技術,實現了用戶用電“零感知”。設備輸出電壓穩定保持在198—236伏,效率高達98.5% ,不僅能夠“削峰填谷”,還可有效消納新能源。
“這就好比給茶企配備了‘巨型充電寶’。”金永紅用一組數據展示了該方案的顯著成效:與傳統改造方式相比,節省了66.7%的工期,降低了60%的成本,台區供電可靠性提升至99.99%,制茶設備啟動成功率從80%大幅提升至98%。苗石林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季坤感慨道:“往年春茶季,我們也會擔心電壓問題,現在設備可以全天候穩定運轉,預計產值能增加15%。”
儲能技術的成功應用,也推動了茶葉生產模式的革新。茶葉加工戶胡昌周展示賬本時說道:“過去採用人工炒茶,每斤茶葉成本要增加20元。現在全電生產線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茶葉品質也更加穩定。”
與此同時,太湖縣供電公司還依托用電信息採集系統,對茶區用電負荷進行實時監測,動態優化儲能調度方式,並同步推進配網智能化升級,著力構建“源網荷儲”協同的新型電力系統。
如今,隨著穩定高效的“電動力”注入,太湖縣“茶香經濟”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舒聖焱 黃曉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