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杜集區:“抱團”合唱共富曲

清晨五點,當第一縷陽光洒在朔西湖畔,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區朔裡鎮段庄村的周杰已經穿上“朔湖米業”工裝,開始在稻米工坊裡熟練地操作著機器。
在這15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裡,全自動生產線正將一粒粒飽滿的稻谷轉化為晶瑩的“朔湖春·粳香米”。
村民在工坊實現“家門口”就業。人民網 呂歡歡攝
“現在‘家門口’就業,每月能掙2800元,年底還有分紅,日子真是越過越有奔頭。”說話間,他將一袋袋包裝好的大米整齊擺放好,身后“稻谷香·共富工坊”的招牌在晨光中熠熠生輝。
這個由段庄村、朔南社區、朔北社區3個村(社區)抱團聯建的共富工坊,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構建起從種植、加工、包裝、銷售以及直播帶貨的全產業鏈。
段庄村黨總支書記丁杰算了一筆賬:“最高時日產10噸大米,相當於每天‘碾’出5萬元集體收入。”另外,“村書記直播間”還創下單場售出600單的記錄,配合圓通速遞的雲平台,讓皖北稻香飄向全國20余個省市。
徐樓村共富工坊。何志文攝
當普通農戶成為“股東”,當直播帶貨打破地域限制,這不僅解鎖了財富密碼,更激活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除了稻米工坊,徐樓村“巧娘團”讓家庭主婦轉型為產業工人,其“巧手匠·共富工坊”獨創的“三單模式”,即企業訂單派發—工坊按需分單—村民靈活接單,讓70多名婦女實現從“灶台”到“工台”的轉身,農閑月增收2000元。
朔南社區與紅蚯蚓養殖家庭農場達成合作建成50個養殖大棚,打造“朔悅紅·共富工坊”,專注發展蚯蚓特色養殖產業。更讓村民們驚喜的是,工坊創新“養殖權眾籌”,讓普通農戶也能當“股東”,28戶村民人均分紅2500元,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
羅裡村菌菇工坊。郭凱莉攝
這樣一來,從“家門口就業”的稻米工坊到“指尖生金”的巧娘團,從菌菇工廠的物聯網調控到村企聯營的生態循環,杜集區朔裡鎮通過“聯企”“鏈民”“共富”路徑,形成“稻谷香”“巧手匠”“朔悅紅”“村菇”四大共富體系,村集體累計增收超200萬元。
在杜集區,共富不是口號,而是產業鏈與治理力的深度融合。未來,杜集區將以此深化“黨建+共富工坊”模式,打造“15分鐘共富圈”,持續放大抱團共富效應,實現從單打獨斗到協同發展的蝶變,擘畫更廣闊的共富圖景。(呂歡歡、張金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