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安徽分行:金融助春耕,科技產好糧

人勤春來早,江淮大地農耕忙。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這其中更少不了金融力量的支持。作為安徽省內服務“三農”的金融主力軍,近年來,農行安徽分行通過豐富金融產品,在科技種田、農機生產等領域提供金融支持。
在馬鞍山市和縣西埠鎮雞籠山村,龍門水稻種植家庭農場正搶抓農時忙春耕,“新農人”李有忠帶著農機手飛起無人機,為農場超過2000畝農田開展施肥作業。
“現在農村發展,已經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支持!”
在家庭農場裡走一圈,隨處可見濃濃的“科技味”:展廳內大屏實時顯示著田裡小麥長勢,通過北斗導航系統和病虫害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作業深度、作物長勢等情況﹔農場的田埂上,形似“小光頭”的高空殺虫燈通過特定波段光源精准吸引並滅殺3米以上飛行的害虫﹔農場30塊小區實驗田裡,不同品種的小麥顏色深淺不一,這是高校科研院進行的田間實驗,通過測土配方和側深施肥等技術,農場化肥使用量下降了20%,農藥使用量降低了30%,糧食增產20%。
馬鞍山和縣,農行工作人員在龍門家庭種植農場了解情況。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李有忠是80后,早年靠承包工程攢下第一桶金。2017年,李有忠帶著工業生產思維返鄉投身農業,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村裡3000多塊小田。
“碎片化的零散小田不利於大規模生產和農機入田,無論是插秧、除草、追肥,都隻能停留在人工勞作階段。”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李有忠團隊將3000多塊零碎地塊整合成不到400塊大田,田間道路直通每塊地頭。
田裡有了基礎設施,科技下田就更方便了。
有多方便?
李有忠舉了個例子,1100畝麥田趕上拔節期,如果採用人工方式追肥,需要20人忙活10天以上,但農機手操控兩台無人機同時作業,不到兩天就能收工。“累倒是其次,最關鍵是不能誤了農時。”李有忠感慨道。
俯瞰馬鞍山和縣和創高端蔬菜種植基地。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如今,李有忠不斷加大對家庭農場的科技投入,已建成3000平方米工廠化育秧大棚,採購了插秧機、旋耕機、播種機、無人機、打捆機、糧食烘干機等農機設備,不僅能滿足自家春耕需要,也能為周邊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
設備升級,也意味著投資增加。為了讓種糧大戶不為流動資金發愁,農行和縣支行為李有忠發放了100萬元額度的“糧農e貸”。
“從申請到發放,大大簡化了審批手續,全程不到48小時,給我們農業生產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李有忠表示,這筆貸款配合自有資金,合作社新購置了2台無人機設備和化肥,已經在田間施肥中派上大用場。
春耕離不開農具,好糧生產更離不開高科技農具支撐。
“說汽車變速箱大家比較熟悉,農業裝備變速箱也是一個道理,決定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滁州悅達實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黃澤偉介紹,該公司自主研發的系列無極液壓HST變速箱,可以實現98%的傳動效率,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
走進悅達實業生產車間,耳朵裡充滿了機器的轟鳴聲,數十米長的生產線上,機器手臂一刻不停進行產品生產。黃澤偉指向變速箱零部件上一塊指甲蓋大小的二維碼,“在全自動化生產線上線前,所有產品都是人工登記,現在探頭自動掃碼識別,工序不漏不亂,產品出廠后也可隨時倒查。”
在滁州悅達實業有限公司,農行工作人員調研農機設備生產情況。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在全自動生產線的助推下,悅達實業也與奇瑞汽車、濰柴動力、徐州徐工等行業巨頭展開合作,年銷售額突破7億元大關。
把時間倒回到2021年,悅達實業還在為是否要升級產線發愁,一方面是行業內自動化生產的大勢所趨,另一方面是當時手頭資金緊張,如果要升級產線,至少需要6000萬元的資金貸款。
“都說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但在當時,農行及時給予我們6500萬元授信額度的‘雪中送炭’,用真金白銀給了企業在深化發展、加大對農機研發創新的信心。”黃澤偉說。
一年之計在於春。
如今,農業新質生產力已成為助推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而以農行安徽分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通過不斷豐富金融產品、優化服務方式,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更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支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