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政在行動

安徽滁州:一縣一集群,如何實現?

2025年02月17日09:50 | 來源:滁州日報
小字號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也是中國經濟韌性與活力的微觀樣本。近年來,國家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使縣域經濟成為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各地也涌現出很多成功樣本。

  地處安徽東大門的滁州,近年來成為長三角地區發展的一匹黑馬。論經濟體量,滁州從2012年全國第185位上升至2023年第89位,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滁州速度”。過去10年年均增長近10%,在整個長三角地區排在前列。

  記者近日在滁州調研時發現,這裡有一個特殊的經濟現象:全市共有8個縣(市、區),幾乎每個縣都有一個百億級的縣域產業集群——有的擅長精密制造,有的是新能源、智能裝備,這些縣域中小企業集群撐起了地方經濟發展的“鋼筋鐵骨”。

  儀表之鄉的轉型路

  地處皖蘇交界的小縣城天長是安徽的“東大門”,被譽為“中國儀表之鄉”,是全國儀器儀表產業的發源地之一。走進其中一個產業園,機器轟鳴,貨車川流不息,一片繁忙的景象。這裡是安徽天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毛文章說,公司春節期間也沒有停工,在趕制3億元的訂單,開年后又新接了近2億元的訂單。

  訂單火熱的背后是企業緊跟市場需求、不斷推陳出新。在企業的“智能無線測控產品”展廳裡,僅一個溫度儀表就有30多種。說起企業一項最新研發的技術,毛文章興奮不已:“產品能在高達1400攝氏度的極端環境下精准測溫,而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三分之一,性能與性價比雙雙拉滿。”

  安徽天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家成立五十年的老廠,如今已是全國儀器儀表行業的龍頭,年產值超過148億元。除了幾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細作,這種把“一米寬”的市場做到“百米深”的創新勁兒,更來源於幾年前的一場變革。

  小縣城天長,曾經被譽為“包”攬天下、“遙控”東西,很多年前,老式電視機高壓包、電視遙控器是這裡的主打產品。在此基礎上,天長開始發展儀器儀表行業,從零星的家庭作坊、鄉鎮企業起步,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一躍成為全國儀器儀表產業基地。但在幾年前,突然遭遇“中年危機”,陷入了發展的瓶頸。

  “困在低端市場打價格戰,龍頭企業年產值長期隻有四五個億,其他企業始終徘徊在兩三千萬上不來,跨不過去這道坎。”天長市科技局副局長劉標在採訪時說。

  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須走高端化、新型化的路子。這時政府提出“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揭題、市場閱題”的創新模式:每年篩選企業提出的發展難題,在全國邀請高校專家指導幫助企業自主解決﹔高難度的需求則採取分類立項,設立專項資金聯合攻關。

  天長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任王林說:“最關鍵的是政府立題,它要能夠完整、准確地抓住企業最急需的技術難題,找到經得起市場檢驗的破題方案。”

  安徽天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毛文章指著企業的一個產品,向記者介紹說,“我們抓住機會,出了一道多年來跨不過去的難題,就是這個產品,在高溫高壓的情況下很難達標,這樣的話我們在高端市場根本沒有位置。人家根本不認可我們的產品。”

  政府接到這個難題后,迅速組織力量,聯合大學院校一起攻關。經過2年多的努力,終於實現了精度、精密度和穩定性上的全面升級。僅這一個產品,就帶來了2億元的訂單,讓企業在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

  “就像捅破一層窗戶紙,全市企業爭相出題。近年來,天長市科技成果轉化就突破了一百多項。”天長市科技局副局長劉標說。

  技術破壁的同時,產業整合也在同步推進。政府出台專項政策,引導小散企業進入儀器儀表產業園,走專精特新的發展路子。

  在這裡有這樣一張產業圖譜,一個產業園裡有智能儀表企業100多家,上下游企業隔牆協作,半小時就能配齊全部零部件。

  天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周東晨說:“配套效率提升了60%,像在過去小企業單打獨斗,接10萬元的訂單都很難,現在抱團可以拿下千萬級別的項目。”

  據悉,2024年,天長儀器儀表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80億元,共有4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1200多件行業專利,被評為國家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開年小縣城裡訂單火熱

  縣域產業轉型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創新+改革”卻是始終不變的基本盤。在安徽省最新的縣域經濟排名前20強中,滁州的天長、鳳陽等縣集體上榜。一開年,小縣城中技術上新、產業煥新,正在綻放活力。

  記者來到滁州市的鳳陽縣,正趕上政府部門的一場調度會。會上,不僅有來自該縣發改、工信、科技等十幾個部門的主要領導,開發區各片區的負責人也全都到場。

  鳳陽縣光伏產業鏈副鏈長曹啟兵指著一張項目進度表對記者說,“11個在談項目,我們用黃色在圖表上標注出來了,14個在建項目用橙色標注出來了,還有7個待投產項目我們是用紅色標注出來。我們所有的部門一盤棋,所有的環節都圍著項目轉。”

  讓這麼多人肩並肩坐在一起調度的,正是這幾年縣裡新發展起來的光伏產業。

  鳳陽縣是著名的“石英之鄉”,近幾年,依靠“石英砂”從普通玻璃產業轉型升級為光伏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去年產值超過了300億元。今年,政府還要在轉型升級上下大功夫,擴大招商規模,引進補鏈強鏈企業,把“一粒沙”做成大產業。

  在距離鳳陽百公裡外的全椒縣,這幾天,物流專線格外繁忙。在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一批海外訂單剛剛發走,新訂單又拿下好幾個。實驗室裡,研發團隊正在加緊模擬實驗。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吉文說,“北非和中東地區,沙塵濃度遠超國內,我們採用雙級過濾等技術措施,確保發動機運轉的可靠性。”

  今年,企業的出口銷售量比去年提高50%。為幫助當地企業加速出海,政府還推出減免檢測認証費、中小企業零部件“拼櫃出海”等措施,不斷降低物流成本。

  全椒縣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梁蘭蘭對記者說,“下一步,我們准備成立產業聯盟,把具備出口能力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擰成一股繩,共享海外渠道,由過去企業的單打獨斗變成現在的聯盟作戰。”

  2024年,全椒縣等汽車零部件產業鏈營收達到115億元,同比增長了26%,出口覆蓋10余個國家和地區。

  從一米寬到百米深

  加快布局集群化發展

  天長的精密儀器儀表、全椒的汽車零部件、鳳陽的光伏玻璃、定遠的鹽化工……記者走訪發現,在滁州,每個縣產業集群都在加快布局,力爭今年一開年取得發展的好彩頭。

  今年,安徽省提出把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核心戰略之一,加大對百億級、五十億級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支持。在滁州,一開年,就對全市6大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做了具體部署: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技術中心、研發平台建設﹔推動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組織境內外招商推介會。

  “縣域經濟不能貪大求全,要像錐子一樣聚焦發力。滁州市現有6個省級縣域特色產業集群,14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平均每個集群擁有50項以上核心技術。去年,我們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實現營收超1600億元,同比增長15%以上。”滁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樊紅兵在採訪中說。

(責編:黃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