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臨泉聚焦秸稈綜合利用 農田挖出“產業金山”

過去,因沒有有效的處理方式,堆積如山的農作物秸稈成了“燙手山芋”。如今,在臨泉縣,曾被人嫌棄的秸稈成了“香餑餑”,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近日,記者走進臨泉國能天然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臨泉國能),6個巨型“圓罐子”映入眼帘。“這些‘圓罐子’的專業名詞是厭氧發酵罐,每個罐子的體積是5000立方米,是我們公司的核心生產設備。”該公司總經理王立強告訴記者。
厭氧發酵罐“吞”進去的是農作物秸稈,“吐”出來的是沼氣。沼氣經過提純后,甲烷含量由55%提升到96%,最終變成天然氣,供給企業和居民使用。
得益於先進的生產工藝,臨泉國能的秸稈變“氣”效率更高。“目前,很多企業使用的是CSTR(完全混合式厭氧發酵)技術,而我們採用的是高溫全混式厭氧發酵技術,罐內溫度由40攝氏度提高到55攝氏度,發酵物料干物質在20%以上。”王立強說,沼氣產能提高近3倍,成本降低到0.8元/立方米。另外,干物質比例的提高,意味著產生的沼液變少,從而降低了沼液處理成本。
在臨泉國能,秸稈的價值被“吃干榨淨”,沼渣變成生物有機肥,沼液變成生物菌劑。“我們每年要消耗7萬噸秸稈,相當於20萬畝小麥產生的秸稈量。”王立強說,公司計劃在韋寨、滑集等多個鄉鎮建設生產基地。項目建成后,年綜合利用秸稈及畜禽糞污32.5萬噸,年產沼氣14300萬立方米、有機肥25萬噸。
“我們圍繞種養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聚焦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臨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理念,以就地消納、生態循環、綜合利用為主線,有效防治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024年,臨泉縣秸稈理論資源量206.06萬噸,可收集量為174.79萬噸,秸稈離田量約139.86萬噸,秸稈還田量約30.6萬噸。通過秸稈“五化”利用,初步形成以能源化、飼料化、肥料化利用為主的秸稈綜合利用格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52%。(記者 安耀武 李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