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公安環食藥偵支隊:一個“行刑銜接協作辦公室” 迸發“1+1>2”能量

“行刑銜接協作辦公室”,看似兩個部門聯合辦公,但迸發能量卻是“1+1>2”。何出此言?日前,人民網安徽頻道在宿州市公安局環食藥偵部門採訪時獲悉一起案例,便是例証。
2023年,宿州市環食藥偵部門聯合市場監管部門成功偵破一起由公安部挂牌督辦的“9.26”特大生產銷售注水牛肉案。此案中,犯罪團伙通過活牛插管注水、二次注水等方式非法牟利,涉案金額高達數億元,銷售網絡輻射全國多地。
宿州市公安局環食藥偵民警與市場監管部門開展聯勤檢查。受訪者供圖
后經法院審理,64名被告人被依法嚴懲,其中5名主犯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並處罰金及沒收財產。此案也因“涉案金額大、鏈條完整、社會危害深遠”,被評為2023年度全國環食藥偵領域典型案例,其偵辦經驗被公安部七局總結推廣。
那麼,什麼是“行刑銜接協作辦公室”?這一“協作辦”機制緣何要實施?怎樣起到“1+1>2”作用?
2023年1月29日,宿州市公安局、宿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發文,成立“行刑銜接協作辦公室”。公安、市場兩部門同時派員進駐、聯勤執法、聯合辦公,打造行刑銜接“同步上案”的新模式。
面對食品藥品領域長期存在的“移交難、監督難、合力難”問題,宿州市以制度創新破局,探索出一條“行政執法+刑事偵查”無縫銜接的治理新路徑。“這一模式精准破解涉藥品犯罪偵查實踐中行刑銜接機制落實不到位的瓶頸問題,打破過去市場監管、公安機關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局面。”宿州市公安局環食藥偵支隊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公安機關與行政執法部門落實定期會商。受訪者供圖
針對行刑銜接中的權責模糊、程序繁瑣等問題,宿州公安與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出台《食品藥品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實施辦法》《食品藥品案件移送制度》等系列文件,明確案件移送標准、証據固定要求和責任分工。通過“周碰頭、月會商”聯席會議制度,實現線索雙向移交、案件同步介入、數據實時共享,確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偵查“同頻共振”。
傳統食藥案件因鑒定周期長、技術門檻高,易導致証據滅失或嫌疑人脫逃。宿州市行刑銜接協作辦公室通過整合公安、市場監管、檢法機關及第三方檢測機構資源,在全國率先實現“藥品認定24小時內完成、注水肉鑒定7小時內完成”的突破。以“9.26”案為例,注水牛肉水含量的快速鑒定為公安機關固定關鍵証據、鎖定犯罪網絡提供強力的“証據支撐”。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執法質量水平,宿州市公安局聯合市場監管局邀請文化旅游部門、檢法機關入駐“協作辦”知識產權保護聯勤工作站,將聯動聯勤、鑒定認定、線索會商、提前介入等機制納入工作站日常工作范疇,爭取行政執法部門對案件偵辦的專業技術指導和檢驗鑒定支持,打造刑事偵查與行政執法“同步上案”的良性工作新模式。同時建立疑難案件多部門聯合會商工作機制,及時總結案件偵辦中發現的監管漏洞,向行政執法部門推送風險提示函,有效實現“破一案、打一類、獻一策、治一域”的工作目標。
據悉,宿州公安環食藥偵支隊將深化“一室一站一會商”機制建設,拓展行刑銜接在知識產權、環境資源等領域的應用場景。同時,借助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構建食藥安全智慧監管平台,實現從“事后打擊”向“事前預警”的轉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