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政協:以“兩室”試點創工作亮點
11月7日,市委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召開。會上,含山縣陶廠鎮的政協委員作為唯一鎮級政協委員代表,就圍繞“建好‘兩室’平台,踐行‘四個凝聚’”的主題進行發言。
發言機會來之不易,創新方法探索前行。近年來,含山縣出台《關於打造“含您協商”品牌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實施意見(試行)》,有效促進了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在此背景下,陶廠鎮率先行動,積極響應上級政協號召,搭建了政協委員工作室、界別活動室及關鎮村協商議事室作為試點,將“兩室”平台建設作為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的關鍵舉措,並在全縣28家政協委員工作室、活動室及4個村級協商議事室中脫穎而出。
心連群眾,破解急難愁盼
按照“不設機構建機制、不建舞台搭平台”的思路,陶廠鎮依托政協“兩室”平台,實現駐鎮委員全員入駐,匯聚了農業、特邀、工商、經濟等9名各界別委員,始終堅持把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放在首位,積極組織委員和群眾開展微宣講、微治理、微服務、微協商、微監督“五微活動”,服務群眾就在一點一滴間。
在了解鄉鎮群眾缺少綠化游園和游樂設施后,政協委員根據群眾需求,助力選址布局,陶廠鎮派出所旁的原本雜草叢生的閑置地塊已搖身一變成了一座集游樂、健身、休憩、觀賞於一體的“口袋公園”。干部在夜訪、夜巡中偶然發現的社區路燈亮化問題,經過政協委員的建議和推動,陶廠鎮居民家門口的路燈更亮了。
從“村村通”到“戶戶通”,一字之差卻關乎群眾出行的“最后一米”,了解到鎮域內有部分群眾出行不便的情況,結合財政實際,陶廠鎮黨委副書記、政協委員召集人范守明與相關專業的政協委員一起,研究提出《關於以工代賑發動群眾加強農村戶戶通的建議》,已被採納和試行。“該建議是指縣財政負擔修路的物料,村、鎮兩級+附近群眾提供人工和機械保障,這樣既減輕了財政負擔,又可以有效調動群眾修好自家門前路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分三年實施,全縣將有605個自然村受益。”范守明介紹道。截至目前,陶廠鎮西山村作為“戶戶通”試點村已完成土地丈量工作。“現在政府實施了‘戶戶通’工程,我們不僅能享受到修路帶來的便利,還能通過自己的勞動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西山村村民李大爺開心地說。
這樣的點滴“小”事,還有很多,在陶廠鎮“兩室”平台的賦能和政協委員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下,截至目前,陶廠鎮已成功解決了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0余件,打通了委員聯系界別群眾的壁壘,架起了政協與群眾的連心橋。
激活資源,催生“美麗經濟”
坐擁466.3公頃大漁灘濕地公園的陶廠鎮,自然資源稟賦優越,每到盛夏時節,濕地公園中2000畝荷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已成為陶廠鎮文旅發展的一張閃亮的“名片”。
作為華東地區生態保持完好的灘涂濕地,近年來,陶廠鎮成功地將曾經的“水窪地”轉型升級為遠近游客爭相“打卡”的濕地公園。盡管這一轉變帶來了顯著的旅游吸引力,但由於荷花僅在夏季盛開,導致以“賞荷”為主題的旅游經濟活動難以全年持續,這給陶廠鎮的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何進一步挖掘濕地資源潛力,實現四季皆景,促進文旅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是我們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含山縣政協委員、陶廠鎮宣傳委員李婷說道。
“美麗經濟”作為陶廠鎮文旅發展的核心,是“找路子”打破單一花卉“一季花期”對當地文旅發展的掣肘,還是“守舊路”繼續依賴單一荷花資源,寄希望於敗花期時的殘荷之美,單做“荷”文章,陶廠鎮無疑選擇了前者。
很快,經過駐陶廠鎮政協委員與含山縣政協品牌農業委員工作室的謀劃與協商,以“四季花海”農文旅同步發展為內核的《助推大漁灘萬畝油菜示范基地建設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新高地》的調研報告正式出爐,確定了“一季荷花”轉變為“四季花海”,即“早春油菜花(綠色麥浪)、盛夏荷花、深秋稻花、嚴冬蘆花”的發展思路,目前正以大漁灘濕地公園為核心,利用冬閑田打造早春油菜花賞花經濟帶,計劃在入園道路及S213省道、陶南路兩側可視范圍種植油菜,三年內擴展至周邊農業生產區域,保持常年油菜面積超2萬畝,並精准規劃多條觀花線路,逐步發展成全境的春季油菜賞花經濟。“參加這個油菜示范片項目,我種植了1300畝油菜。這不僅讓我每畝能比同期種植小麥增加約200元的收入,而且種植油菜還能起到肥田的作用,來年種植水稻時可以省下一期底肥,節省成本投入。”陶廠鎮種糧大戶王付平說道。
萬畝油菜花海,不光好看,也謀高產,圍繞陶廠萬畝油菜賞花經濟,在政協委員的提案中,正積極規劃以油菜高產高效為中心的多個示范基地,通過科學栽培模式,推廣甘藍型油菜機播與移栽等高效種植方式。同時,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技術,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油菜技術研發中心及精深加工基地,旨在構建油菜產學研推新機制,打造油菜全產業鏈發展創新與示范高地。“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這一規劃,不僅美化了鄉村,也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徑。”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油菜專家侯樹敏說。
創新驅動,產業出新出彩
在含山縣陶廠鎮,政協“兩室”平台的建立不僅促進了政協協商向基層的延伸,更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產業革新,經濟發展,離不開區位和資源優勢,陶廠鎮周邊有兩處高速出入口,且擁有國內鮮有的特大型優質硬石膏礦床,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近兩年,以石膏為原料的防火材料、功能性復合材料以及超細填料等產品發展迅猛。我們作為駐鎮政協委員,依托‘兩室’平台的優勢,積極協調各方資源,致力於提升本地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和發展水平。”含山縣政協委員、恆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助理經濟師魏萍萍介紹道。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積極作為,也得益於政協委員的鼎力支持,通過政協委員們的“牽線搭橋”,恆泰公司主動牽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等學府,深化合作,不斷開發出新產品。據悉,2024年該公司已投入340萬元,明年將會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在硬石膏多領域應用研究的3個項目均已進入試驗研究階段,即將投產。待研究成果全部轉化后,預計銷量20萬噸、增加產值1.37億元,利潤達到6850萬元。
在陶廠鎮盤活閑置資產,利用閑置地塊“騰籠換鳥”,政協也發揮了關鍵作用。近年來,陶廠鎮成功盤活倒閉企業,引進海玉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建設石膏鈣粉加工生產線,並於2024年8月試生產。其間,政協委員積極參與項目規劃、用地保障、用工招聘等關鍵環節,助力解決難題。
含山縣政協有關負責人表示:“陶廠鎮政協‘兩室’平台的試點工作,不僅為含山縣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也為全縣政協工作創新提供了寶貴經驗,成功推動了文農旅融合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成為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和項目招大引強的重要橋梁。下一步將繼續深化‘兩室’平台建設、拓展協商內容,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持續推進‘含您協商’品牌影響力。”(通訊員 唐延豪 丁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