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兒童醫院積極探索母嬰友好護理模式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北北(化名)是一名出生胎齡僅25周,出生體重僅690克的早產寶寶,出生時,全身皮膚菲薄,呈膠凍狀,呼吸極度微弱,危在旦夕。
產后黃金一小時,容不得半刻遲疑,安徽省兒童醫院(安徽省婦幼保健院、復旦兒科安徽醫院)新生兒科轉運醫護團隊迅速給患兒進行了溫和有效復蘇,並迅速轉入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病房護士早已備好高級暖箱、心電監護儀、微量注射泵、呼吸機、T組合復蘇器等搶救設備,保障患兒生命安全。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給患兒建立了靜脈輸液生命線-臍動靜脈導管。
安徽省兒童醫院積極探索母嬰友好護理模式。
患兒的肺發育很不成熟,渡過呼吸關是寶寶此時的最大挑戰。呼吸機從有創到無創,從無創逐漸過渡到高流量鼻導管,呼吸機等級和吸氧濃度一點點下調,直到完全脫離氧氣,醫護團隊每日細心評估患兒的病情,不放過每個細微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及護理方案,使患兒戰勝了早產兒最凶險的呼吸關,為患兒的生存贏得了機會。
會議現場。
與此同時,新生兒科積極探索母嬰友好護理模式,在進行一系列充分溝通及宣教后,請北北媽媽及時擠出寶貴的初乳,進行初乳的口腔涂抹,幫助患兒增強免疫力,為后期腸內營養作准備。北北從微量鼻飼喂養開始,逐漸加量,在護士阿姨識別經口喂養信號時及時予以經口喂養評估及嘗試,配合口腔運動干預和非營養性吸吮,順利過渡到完全經口喂養,保証了寶寶生長發育的需求。在搶救生命的同時,關注寶寶遠期發育,護士阿姨每日定時給他播放輕柔的音樂,所有操作遵循早產兒個體化發育支持理念,在病情平穩后邀請寶寶媽媽進入病房進行“袋鼠式護理”,指導母乳親喂及居家護理要點。在醫護人員及家人的精心呵護下,寶寶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順利出院,且隨訪結果良好。
據悉,2024年8月,該院新生兒科舉辦《早產兒精細化護理新進展學習班》,以提升早產兒尤其是極超低出生體重兒的照護技術,滿足患兒個體化照護需求,大力促進母嬰友好護理模式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從社會、患者及專業等不同層面,滿足了多元化的健康需求。(王燕 李雪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