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以和為貴 和合共生!南陵,基層治理彰顯蓬勃力量!

2024年11月16日15:27 | 來源:南陵發布
小字號

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六尺巷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察看桐城歷史文化展陳時指出,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時光流轉,六尺巷所蘊含的“禮讓”“和為貴”理念代代相傳,至今仍然有著廣泛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之江新語》中論述,我們的祖先曾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這其中的精髓之一。

今天的六尺巷,正是“和合”文化的精神延續和文化書寫。它蘊含社會治理的巧思,幫助我們凝聚共識,尋求最大“公約數”。

中華文化的智慧和精華,在時代大潮中不斷激蕩新的浪花。近年來,南陵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和為貴”精神以及“和合”文化融入基層治理,積極探索多元解紛方法路徑,整合各方力量,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而和順社區就是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和合”文化轉化運用“珠鏈”上尤為亮眼的一環。

在南陵縣籍山鎮和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多媒體室內,63歲的退休教師王代娣正在為周末的國學課堂進行備課。“這周我們學習的重點是‘和’文化,周末我帶著孩子們讀誦經典,讓孩子們的心田從小就播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為他們將來為人為學打下堅實基礎。”這樣的國學課堂從去年9月以來,一直在和順社區持續開展,每周日上午,王代娣都帶著50名小朋友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像王代娣這樣的黨員志願者在和順社區還有很多,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和合”文化融入到社區文化中,推動人心融合,實現文化熏和。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依托,充分利用社區文化資源,組織開展書畫活動、理論宣講、國學課堂、書法公益班等面向不同群體的文化活動,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以文化浸潤人心。

近年來,和順社區深入挖掘“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善解能容”等傳統文化精髓,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建設7個“籍先鋒”驛站,培育8個本土社會組織,發揮社區黨組織引領和凝聚作用,將不同群體、不同組織之間資源整合,共同解決社區問題,構筑為民服務堅強堡壘。

民之安樂皆由治。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末梢神經”,也是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南陵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主要負責同志多次深入社區、村庄走訪調研,持續聚焦群眾需求,踐行共建共治共享,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的力度和溫度。

和順社區將“和合”文化融入到社區服務中,打造為民服務新平台,營造“事務共商、資源共享、家園共建”的良好氛圍。由社區黨委統籌,黨員引導,群眾參與,對公共環境維護、小區停車、非機動車充電、垃圾分類、防火安全等細化制定“微公約”10條,深化居民自治。同時根據群眾實際需要建立志願服務檔案,組建“愛心敲門”“幸福陪伴”等“微團隊”10支,進一步推動志願服務和社區居民實現“供需對接”。

為進一步對接群眾需求,和順社區還積極推廣智慧社區APP,目前該APP融合了35個服務項目,居民可以直接線上辦理。“和順書房的環境特別好,但是適合我們看的書的種類比較少,有一次我就在APP上提了一句,很快就得到了回應,然后我再來看的時候,就增加了很多的工具書,這種事事有回應的態度,讓我們感覺到心裡暖暖的。”和順居民蔣聖說。

如今,無論是線上線下,居民們通過各種方式,及時將一個個急難愁盼的問題、一條條匯聚民智的建議上傳,群眾的呼聲聽到了、群眾的建議征集了,為民服務的方向也愈發明朗了。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好社會穩定。

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和順社區將“和合”文化融入到社區治理中,促進以和為貴,實現和睦相處,建好陣地,搭好平台,設立“問一問·早一步”議事廳、“業主請上座”、“小區物業管理協商會”等議事平台,聚焦和合善治,打造黨建和心、民心和善、人文和諧、鄰裡和睦、生活和樂“五和”社區。

作為和順社區的網格員,和順小區1、2期業主委員會主任秦俊對此深有感觸。“基層的事千頭萬緒,既有鄰裡糾紛,又有夫妻矛盾,讓瑣碎的事就地化解,甚至提前化解,就能有效避免小問題升級成大矛盾。”秦俊說,網格員們主動入戶走訪“問一問”,用心傾聽群眾需求,收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提前將問題和矛盾扼殺在萌芽之中,真正將“早一步”落實在具體行動中,原本每月高達7 - 8個的矛盾數量,如今已下降至每月僅2 - 3個。

“基層治理創新經驗的形成往往源於百姓的痛點、堵點的解決,聚焦的是群眾的急難愁盼。”縣委社工部部長李健表示,像和順社區這樣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社會治理的源頭活水,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在南陵並非唯一。

不在會議室,不准備發言稿,大家有什麼說什麼,南陵縣籍山鎮逸和社區創新議事模式,召開板凳會,除了小區居民代表參加,還邀請聯點共建單位一同出席,針對共性問題,職能部門現場解答或領辦,對疑難問題建立問題台賬,明確解決時限,形成工作閉環。“我們今年就利用這種形式,自籌資金50萬元,順利將魯班時代廣場用了18年的電梯進行了更換。”逸和社區黨總支書記管敬聖說,板凳會場地靈活,時間不限,涼亭下、樹蔭裡、院角處,可根據居民實際需要隨時舉辦。

陵陽社區依托“清風(亭)夜話”等鄰裡議事形式,打造“和合調解”陵陽品牌,不斷提升基層社區治理水平。三連村創新“棋盤格”議事模式,寓事於樂,在觀棋聊天中為村建設發展謀劃“金點子”,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我們的村和社區將‘和合’文化”用於基層治理實踐中,形成獨具‘和合’文化精神內核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我們將繼續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新方法、新經驗,通過黨建領事、禮讓和事、群眾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等六個方面,全力走出一條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善治之路。”李健表示,目前南陵正在全力打造“和美共治 活力東河”“健全議事平台 共治和諧三裡”“五微助力 美好煙墩”“50 60S再發光”等4個城鄉社區治理創新項目,以“包容友善”“多元共贏”持續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文:桑惠 圖:馮政 楊駿 部分圖片由籍山鎮提供)

(責編:范曉琳、韓震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