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新丨阜陽臨泉:一個“超市”的雙向奔赴
秋高氣爽,豐收當時。
每到這個時節,豐收的喜悅,總是會被銷售的愁緒沖淡幾分。辛苦一年,收獲的優質農產品如何快速進入市場?地裡的這些“寶貝”如何在保障農戶收益的基礎上,也讓消費者享受到實惠?面對上述問題,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滑集鎮南楊小村給出的答案是通過村集體帶頭進城開“超市”。
直營店內銷售的農產品可以全程溯源。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南楊小村是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近年來,該村通過注資分紅、大棚租賃、農產品銷售、三資盤活、土地托管種植等方式,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斷增加。可隨著規模化種植模式推廣速度加快,一旦大宗農產品與市場對接不夠及時,滯銷事件便接踵而至。
“滑集是農產品生產大鎮,紅薯、辣椒、白菜、小蔥、桃梨以及芝麻油、芥菜絲等產量巨大,但缺少一個通往市場的良好通道。”滑集鎮黨委副書記、南楊小村黨支部書記馬具廣說。
“求人不如求己,與其到處跑市場,不如自己建市場。”這是常年為當地農產跑銷路的馬具廣內心真實寫照。
直營店內銷售的農產品可以全程溯源。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說干就干,經過多方打聽,臨泉城南紫薇苑南門商業街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服務人群面廣,但由於種種原因導致運營差強人意,急需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得知消息后,馬具廣第一時間帶領村干部與商業街所有方——臨泉縣國有資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洽談。通過反復協商、多輪論証,最終,以南楊小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名義租下商業街一二層市場門面,用於建設農副產品助農直營市場和直營店。
場地問題得以解決,那改建、招商、運營又咋辦?
南楊小村通過組織力量外出考察市場與商超建設運營模式,帶回了先進的服務管理經驗,確定了市場和超市的改建內容、改建風格。由於馬具廣打從一開始,就沒想過隻賣本村農產品,為此,他帶著村干部一起,深入全縣各地,全面摸清紅薯、水稻、生姜等大宗農產品生產規模和產量,梳理草莓、辣椒、梨桃等瓜果蔬菜產地、標識等情況,核實麻花、皮蛋、肉類、“三粉”、菌菇、芝麻油等特色加工農產品的食品安全達標情況,再分類造冊,明確進入市場的商品名錄。
新鮮的蔬果吸引了眾多消費者。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自“超市”運營以來,其大部分的產品來源於臨泉縣各鄉鎮,所有農產品,從品種到產地,都可一一溯源,這不僅保証了農產品的綠色、安全,還有效推動了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推廣和發展。同時,規模化需求和直連式議價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運輸成本,使得商品價格相較其他地方更便宜,實現了質優與價廉同步。
現在,再來到改建一新的市場,直營店內干淨有序且溫馨舒適的環境、質優價廉且品類繁多的產品讓這裡人來人往,熱鬧異常。“讓老百姓吃得安全是我們的首要工作目標,所有進市場、進直營店的商品都必須經過專業檢測,實現非達標不進店。”馬具廣說,每晚七點半對生鮮蔬菜類商品進行打折銷售,既讓利於顧客,也避免了浪費,實現顧客與門店的雙贏。
直營店居高不下的人氣,也帶火了一門之隔的農副產品助農直營市場。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直營店居高不下的人氣,也帶火了一門之隔的農副產品助農直營市場,這裡農產品的進入標准相較於直營店稍低,但勝在價廉,每天的人流也是絡繹不絕。“我以前也在這經營農產品,那時候人少,經營情況也不好。自打他們入駐之后,人流量大增,我這個小攤位,月月都能有個十幾萬的營業額呢。”商戶王中意笑得合不攏嘴。
據了解,南楊小村的直營市場和直營超市運營以來,帶動了50余家農副產品銷售企業參與,匯集了全縣20個鄉鎮的優質農特新產品,年銷售額約3000萬元﹔直營市場和直營超市直接吸納百余人就地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4萬元﹔間接帶動初加工、包裝、運輸、餐飲等行業就業2000余人﹔探索了農產品經營管理新模式,提供了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直連的成功范本。
一手托著市場,一手連著產品,南楊小村通過不懈努力,實現了大批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從果園到果盤、從鄉裡到城市的華麗轉身。
這個“超市”裡,田間地頭和城市煙火“雙向奔赴”的故事,還在不斷演繹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