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桐城市:集成農村土地改革 加快城鄉融合發展

2024年11月06日09:0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桐城市用好改革這一法寶,緊緊抓住“處理好農民與土地關系”這條改革主線,探索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新舉措,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改革擴面、提速、集成,激活農村土地要素資源,筑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根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有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推進二輪土地延包“整市試點”

今年,桐城是安徽省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市(縣),通過二輪土地延包改革試點,全市已有15.2萬戶簽訂二輪延包合同,網簽率達99.5%。

強化統籌協調促落實。把土地二輪延包工作作為農村改革的“一號”工程,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市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協調,建立日通報、周調度、半月總結機制,統籌解決試點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明確鎮村組責任,細化延包任務,加強統籌協調,構建市委市政府把脈定調、“鎮包村、村包組、組包戶”包保聯系的“一盤棋”新格局。

強化政策宣傳促延包。印發二輪延包政策問答資料、編寫二輪到期延包工作簡報,統一口徑宣傳延包政策,對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予以宣傳推廣,對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予以匡正糾偏,要求延包工作人員人人熟悉政策、人人講好政策、人人用一個政策“量田丈地”。

嚴把五個關口保質量。重點圍繞延包試點八步工作規程、省市政策文件、桐城試點工作方案等內容,開展市鎮村組四級業務培訓,嚴把業務培訓關。利用實地測量、入戶調查等方式,圍繞“八個摸清”,全面掌握第一手資料,嚴把摸底核實關。在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堅持一戶一表、逐組逐戶、逐人逐地登記造冊,把戶內各項基礎數據摸精准、做扎實,嚴把信息登記關。制作合同網簽操作流程小視頻,按照先易后難、分類梯次推進,嚴把合同網簽關。堅持檔案管理與延包工作同步推進,每個鎮(街道)選擇1個村民小組檔案規整先行先試,統一檔案整理模板,嚴把檔案歸檔關。

巧用“六尺巷”破難題。巧用“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找准各村之間、各村民組之間、村民與村民之間“爭地劃界”等矛盾糾紛化解的平衡點和著力點,用心、用情、用力打通二輪延包症結、解開群眾心頭上的心結,破解二輪延包歷史遺留、疑難問題,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強化農村土地改革集成

推深“小田變大田”改革。桐城把高標准農田建設重點放在“小田變大田”上,推進小變大、彎變直、坡改梯,提升農田宜機化耕作水平,探索推廣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服務模式。目前,桐城“小田變大田”改造面積達16.7萬畝,培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360家。

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運用好網簽成果,穩定承包權,引導承包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穩定經營主體預期,依法保障流轉雙方合法權益。全市耕地流轉面積已有50.63萬畝,流轉率達90%,簽訂流轉合同6.19萬份,實現土地增效、農民增收“雙贏”。2023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3萬元,增速超城鎮居民1.5個百分點。

完善集體建設用地權能。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集體建設用地興辦企業,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合理用地需求,完善集體建設用地權能,有效盤活集體建設用地及其附著資源,拓展村集體“以地生財”渠道,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23年,全市村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達63萬元。(姜洪流)

(責編:范曉琳、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