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保護長江 長江造福人民
美麗長江展新圖。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萬裡長江,浩浩湯湯,奔流向海,沖開了天門山,也涌來了新氣象:岸綠了、水清了,江豚回來了,產業也煥新了。
長江的保護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長久的牽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重慶、武漢、南京、南昌主持召開四次座談會,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把脈定向。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考察調研時強調,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
各地積極行動。
湖北與3個相鄰省市分別簽訂跨省流域生態補償協議,江西鄱陽湖10萬漁民退捕上岸轉產轉業,安徽馬鞍山把每年8月19日設為保護長江專屬節日……
如今,在長江經濟帶,保護母親河的故事每天都在書寫新篇。
高水平保護
汛期過后,馬鞍山薛家窪又恢復了往日的喧囂。憑欄遠眺,陽光輕洒江面,人水相依、城水交融,一幅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盡收眼底。
難以想象,幾年前這裡還密布著非法碼頭、堆場和“散亂污”企業。2019年,馬鞍山以薛家窪為突破點,一體推動長江兩岸79公裡岸線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拆除違建、騰出灘涂、植樹復綠……一套組合拳下來,薛家窪脫胎換骨,迎來新生。
俯瞰馬鞍山薛家窪。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沿江如薛家窪這樣實現“生態蝶變”的故事並不鮮見。
避暑之都貴陽,曾因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污水排放量大幅增長,長江重要支流南明河的水質一度被標上劣V類,“拯救”呼聲不絕於耳。
當地痛定思痛,實施工業“退城進園”,消除流域“黑臭水體”,興修再生水廠。經過一系列水環境綜合治理,如今的南明河,水質穩定達到Ⅳ類以上,城市河流基本實現長治久清。2023年,南明河還被評為貴州省美麗幸福河湖,並入選生態環境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陽光照耀下,南明河碧波蕩漾。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作為長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湖南省城陵磯港早在1899年就設關開埠。2016年,長江的發展與保護進入新時期,這座百年老港破舊立新,迎來蛻變和新生。如今,長江流域首個“膠囊”全封閉散貨料倉徹底解決揚塵、污水等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城陵磯港的“江湖”新地標。
發源於雲南省昭通市的赤水河,對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意義特殊。近年來,昭通市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拆除攔河壩和小水電站,關閉煤礦砂石料場,實施流域生態修復,治理實現從點到面、從水上到岸邊的轉變,守護一江清水出雲南。赤水河流域(雲南段)魚類種類從2020年的36種增加到現在的43種。
在上海崇明島,江刀、江豚等“稀客”頻頻露臉﹔在江蘇新濟洲,魚翔淺底的景象讓游客驚喜﹔在浙江祥符蕩,每年有48種野生鳥類來此越冬繁衍……
這些,是長江生態改善和水域功能恢復最好的見証。
高質量發展
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用生態文明實踐激活發展新動能。
在南通開發區,“化工圍江”曾是“頑疾”。2021年,南通開發區啟動“空間再造”,錨定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醫藥健康和新能源“3+1”產業方向,高含金量的項目紛至沓來。
位於蘇州張家港的江南智能制造產業園,前身是東沙化工園區。2017年整建制關停后,騰出2400余畝工業用地,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等產業,畝均投資增長約4倍。
江蘇之變,是長江新舊動能轉化的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關系,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使長江經濟帶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高質量發展,關鍵靠創新。
鄱陽湖畔、廬山腳下,穿梭在江西九江石化廠區,除了高聳林立的塔罐、縱橫交錯的管道,還有道路兩旁蔥翠的樹木和應季的鮮花,很難將這裡和傳統的石化企業聯系在一起。在九江石化斑鳩園水生態景區,企業生產排放數據實時顯示在電子屏幕上。“不僅水質監測上了智能化,碼頭輸油管道也增裝了遠程緊急切斷閥,不讓一滴油和超標污水流入長江。”九江石化儲運運行部副總工程師胡榮江表示。
有了含綠量,還要有含金量。
2022年,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九江石化89萬噸/年芳烴聯合裝置一次開車成功,徹底結束我國芳烴核心技術必須依賴國外引進的歷史。
九江石化生產廠區。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在四川,一個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從川南臨港片區蓄能起航﹔在安徽,一個個“新三樣”產品從蕪湖長江智慧港口走向世界﹔在湖南,一件件精美竹制品從益陽“再現青綠”的“沉睡”礦山中遠銷全球……
放眼長江,綠水青山的底色越擦越亮,“金山銀山”的成色越來越足。
高品質生活
重慶市萬州區武陵鎮下中村緊挨長江,眼下,正是村裡的旅游旺季。沿途,瀑布、深潭、奇石、叢林,處處是好風景,好風景又帶來“好錢景”。一江清水,美了村庄,富了百姓——“引進旅游項目后,村集體收入翻了好幾番,去年光是接待游客就超15萬人次。”用村支書陳樹林的話說,就是“安逸得很,巴適得很!”
在重慶市萬州區武陵鎮,游客暢享夏日樂趣。黃亞輝攝
因長江大保護,變了樣的不只是沿岸村庄,還有百姓生活。
自打嫁給漁民之后,馬鞍山“三姑娘”陳蘭香就一直住在船上,過著“靠江吃江”的日子:凌晨出門打漁,清晨上岸賣魚。
2019年,馬鞍山市全面啟動漁民退捕轉產,包括陳蘭香在內的全市1萬多名漁民完成上岸。上岸后,陳蘭香拿到了漁船拆解補助,住進了安置房,並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合伙開辦了以“三姑娘”命名的勞務公司,從過去的漁民變成了今天的經紀人。
“自公司開辦以來,業務范圍逐年擴大,去年營收達185萬元,業務量上來了,收入就增加了,漁民分紅也就有了保障,3年累計分紅48萬元。”說及公司發展,陳蘭香打心眼裡高興。
城市因水而興,人們在愛江護江的同時,也收獲著長江的饋贈。
在湖北巴東縣,“山城綠肺”回來了。隨著兒童公園、親水廣場的上線,看江魚、吹江風、跑步道成了巴東百姓親水逐綠的新時尚。
治理后的湖北巴東江岸。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漫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江面上船隻往來、大橋上車流飛馳,沿江而建的濱江公園游人如織,一幅“江邊有新景、水城人共融”的畫面躍然眼前。
江流不息,發展不止。
攤開中國地圖,坐擁205萬平方公裡、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的長江經濟帶上,岸在變綠,水在變清,天在變藍,“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得以重現。(張磊、汪瑞華、張俊、王秀芳、江楠、徐晨曦、時雨、向宇、胡虹、張沛、蔡樹菁、趙祖樂、方彭依夢、唐小麗、馬作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