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縣:這個冬天,來一碗香泉羊肉面

在馬鞍山市和縣香泉鎮,有這樣一種面食,它湯汁醇香,面條勁道,與當地的天然溫泉形成“最佳拍檔”。泡完溫泉,來碗香泉羊肉面,已成為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之一。一碗面條,既是面和湯的結合,讓人很快就有飽腹的滿足感﹔又是精神和文化的融合,給人留下特別的、深刻的記憶。
一碗香飄百年的面
冬日,行走在香泉鎮仿古磚塊鋪就的老街上,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息扑面而來,一種回歸生活本真的舒適與愜意從心底油然而生。空氣中,倏地飄來了一陣陣羊肉湯和面香交織的獨特香味,讓人垂涎三尺。抬頭望去,食客們在店內坐得滿滿當當,每人面前擺放的,正是那一碗來香泉必點的羊肉面。
了解香泉的人都知道,這裡有“四寶”。當地有諺語曰:“羊肉面,鍋貼餃,剃個頭,洗把澡。”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香泉的地方特色與特產。羊肉面正是“四寶”之一。
追溯往昔,香泉羊肉面已有上百年歷史。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香泉本街人張元和就開了一爿(音:pán)羊肉館,店主就是大師傅,家人就是服務員。鋪面不大,前店后作坊,幾張桌子,十來條長條凳,以方便顧客就餐。時光經年,歲月流轉,一份古老的技藝,在血脈之間傳承創新,一直到今天。
得益於大自然的饋贈,在香泉這個因溫泉而享譽八方的小鎮裡,羊肉面自然與溫泉有著解不開的緣分。溫泉洗淨風塵,湯面帶來舌尖欣喜。當天氣漸涼,男女老少在午后的雞鳴聲中泡著湯泉、閉目養神,臨近傍晚,再來一碗香泉羊肉面,配以八寶菜,大伙兒圍著桌子,邊吃邊嘮嗑,熱氣騰騰的感覺直抵心房。
一碗制作考究的面
在香泉,大大小小的羊肉面館有很多,冬季是銷售旺季,家家都是門庭若市。食客不僅有本地的,還有來自周邊蕪湖、南京甚至上海的,回頭客也很多。從蕪湖趕來香泉旅游的“夕陽閨蜜團”的陳阿姨笑言:“這個味道,正宗!”
一碗正宗的香泉羊肉面緣何而來?在烹飪界有句俗語——七分原料三分烹飪。如果是上好的食材,即使最簡單的水煮也能得其真味。香泉羊肉面好吃,離不開高品質的原材料,與頗為考究的制作更是密不可分。據烹飪香泉羊肉面五十余年的老師傅張正寶介紹,選用的羊肉必須是山羊肉,因為山羊肉質偏瘦,而且膻味較小﹔而面條則是當地人自己制作的一種“挂面”。挂面,又稱“水面”,這種面軟硬適中,從而能保証在下鍋后不會因為質地軟而變爛,也不會因為質地過硬而影響咀嚼。
食材到位了,接下來就是制作。情系著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技藝,帶著熱情而奔放的心,香泉羊肉面的制作可謂考究:首先,將新鮮的山羊肉用冷水浸泡兩個小時,去血水﹔而后放入鍋中,加冷水,開大火煮,在水似開非開的時候撇去浮沫,水開之后,轉小火再煮兩小時,煮的過程中,用筷子檢驗肉質煮爛程度,恰好骨肉分離的時候便是最佳的時機,確保羊肉的口感,不過硬,也不過爛﹔然后,將煮好的羊肉取出,切片,備用,剔除下來的羊骨頭回鍋繼續煮,保証湯汁味道更加的純粹鮮美﹔最后,將面條放入湯中煮開,撈出,撒上蒜葉,羊肉面大餐便可即刻享用了。
面條從入鍋到配料,到火候再到端上來,品質如同精心計算的一樣好,一過了時間就減了勁道、嚼勁,隻有手藝純熟的老師傅才能精准拿捏。熱騰騰的一鍋羊肉面,配以澆著芝麻油的八寶菜、和縣盛產的紅辣椒醬,多重滋味在味蕾綻放。
一碗承載希望的面
2023年,馬鞍山市公布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共有19個項目列入其中,香泉羊肉面烹飪技藝位列其中。
從爺爺,到父親,到自己,如今再到兒子,香泉人石光遠做羊肉面已經22年了,這份技藝穿越百年,歷經四代人。從1998年起,石光遠就跟隨父親學習羊肉面制作技藝,2002年獨當一面開了一家羊肉面館。目前,在石光遠的飯店裡,不僅有羊肉面,其他各色菜式一應俱全,食客也多是回頭客。
如今,在香泉,石光遠是鎮上兩位“香泉羊肉面烹飪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為了讓這份技藝發揚光大,2023年,他還積極申報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一份小小的羊肉面,將幾代人的血脈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它所承載的,是濃濃的親情,更是一個家族的歷史。
“這份技藝,不僅對我們家族,對香泉,對和縣乃至整個馬鞍山都是一種文化財富,作為傳承人,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將它發揚光大。”石光遠說到了,也做到了。每年,他都以自家面館為基地,開展傳藝活動數十次。每逢公益活動,他都積極參與,向前來的游客展示羊肉面制作技藝,進一步擴大了羊肉面的影響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隻為享受一頓上天給予這個小鎮的饋贈。香泉鎮人大副主席宋龍海表示,香泉因溫泉聞名,是一座休閑型文化旅游小鎮,下一步,香泉將積極組織引導成立羊肉面協會,讓羊肉面制作技藝更好地傳承發展、發揚光大!
口溢香津,齒留醇美,香泉羊肉面是這座千年古鎮給人們最好的冬日饋贈。(何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