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成功創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
擦亮信用名片,賦能高質量發展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公布國家第四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名單,蚌埠市首創即成、榜上有名。“信用蚌埠”日益成為淮畔珠城的靚麗名片和顯著標識。
“‘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是國家信用體系建設領域的最高榮譽,綜合反映一個地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整體水平,也是城市營商環境水平的重要體現。”蚌埠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在加快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中的蚌埠,無論是從制度保障到末端治理,還是從產業發展到百姓生活,誠實守信、誠信經營,正在為企業、為市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搭建平台,完善機制
——6.6億條信用信息數據涵蓋38萬余戶經營主體
信用,一頭連著城市的聲譽和未來的發展,一頭連著百姓道德素養的提升和幸福感的增強。
蚌埠市堅持將信用體系建設作為重大戰略任務和重要民心工程,在“十四五”規劃中確立“信用蚌埠”建設的總體目標,出台社會信用管理試行辦法等文件,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不斷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釋放信用服務社會發展效能,大力營造“知信、用信、守信”的社會氛圍。
該市建成兩網(信用蚌埠網站、“信易貸”網站)、一庫(公共信用信息數據庫)、兩平台(信用平台、“信易貸”平台)的“212”體系,信用平台實現信息歸集、查詢、共享、異議、修復等一站式服務。截至目前,信用平台累計歸集信用信息數據6.6億條,涵蓋蚌埠市38萬余戶經營主體,成為上聯省、橫通部門、下接區縣的信用信息交換共享樞紐。
“重點領域數據數量的增長和質量的提升,為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的應用打下基礎。”蚌埠市發展改革委財金科科長郭潔告訴記者。
強化協同,做好監管
——“兩書同送”推動信用修復服務前移
日前,蚌埠市蚌山區市場監管局在向某公司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同時,一並送達了《信用修復告知書》,向該公司主動告知企業行政處罰信息公示最短公示期和信用修復的條件、時限和流程,指導失信主體及時修復信用,重塑發展信心。
“以前,我們收到處罰決定的通知,一般也就認罰了事。但今天看到兩份文書,幫助我們厘清了事實法條、整改途徑等,讓企業杜絕違法違規行為有了更明確的方向。”收到文書之后,企業負責人表示心服口服,整改后將根據《信用修復告知書》做好企業信用修復工作。
近年來,蚌埠市把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作為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舉措,在全省率先開展《行政處罰決定書》《信用修復告知書》“兩書同送”工作,推動信用修復服務前移,目前已累計幫助1500余戶企業完成信用修復近4400件。
該市強化部門協同,在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建筑市場等30個領域開展分級分類監管,推廣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運用,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將信用承諾、信用核查、信用評價、失信治理貫穿信用監管全過程,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蚌埠市“政務失信”治理實現動態清零,失信經營主體佔比0.41%。
便民惠企,助力發展
——“信易貸”為3500多家中小微企業授信156億余元
“沒想到,這信用真能當錢用!”日前,蚌埠市五河縣城關鎮長淮村村民陳仁杰憑借AAA級信用戶的資質,順利從銀行貸款50萬元,為他開設混凝土攪拌站採購設備解決了資金問題。
因為誠實守信獲益的,還有位於蚌埠市的安徽眾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該企業負責人說,依托“信易貸”平台,眾新電子獲得400萬元貸款,不僅解了眼前的“燃眉之急”,更為下一步創新研發和生產經營注入了“金融活水”。
聚焦便民惠企,蚌埠市積極推廣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証明,推出“信用+貸款”“信用+就醫”“信用+家政”等信用便民惠企應用場景。“信易貸”平台在預授信模型的基礎上實現平台全流程放款,累計入駐銀行業金融機構22家、企業超10萬戶,為3500多家中小微企業授信156億余元。
隨著蚌埠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推進,信用服務社會發展效能正在持續釋放。郭潔告訴記者,該市將以成功創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為新起點,持續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推進全市信用工作不斷取得新進步,為加快打造“三地一區”兩中心、建設現代化幸福蚌埠提供有力支撐。(記者 孫言梅 通訊員 李 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