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上庄,傳文化、賞美景、尋足跡、品美食!

績溪風光秀麗,文化底蘊厚重,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被譽為和諧之源、文化名城、名人故裡、徽菜之鄉。距績溪縣城約20公裡的嶺北群山之間,遇見桃源仙境般的上庄:“李唐望族聚居地,明經名門耕讀村”。
山環水繞績溪上庄好風光。朱曉奎供圖
上庄東、北與長安鎮相連,西接黃山市黃山區(太平)、宣城市旌德縣,南鄰黃山市歙縣。鎮內北、西、南為中低山,東部為丘陵盆地。常溪河穿鎮而過,兩岸地勢平坦,阡陌縱橫。常年空氣潔淨,環境優美,令人心曠神怡。
績溪縣上庄鎮全貌(組圖)。朱曉奎供圖
日出紅光滿天,日落繁星點點。晨霧散,人來人往﹔炊煙起,雞鳴狗吠。春花爛漫,秋葉輝煌。一派田園風光,世外桃源景象。
績溪縣上庄鎮美景。朱曉奎供圖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上庄的山山水水,依然保留著原生態,沒有刻意的改造,也沒有絲毫的商業氣息,純朴,自然,一如夢中的故鄉。上庄有多條古道,楊桃嶺古道因為胡適迎娶妻子江冬秀的緣故,被稱作“江胡大道”,又稱“愛情古道”。竦嶺古道則是胡適父親胡鐵花販賣茶葉的經商之路,被稱作“發財之道”。而建於隋唐期間的箬嶺古道,由唐越國公汪華開辟,通向黃山歙縣,平定六州,被稱為“平安之道”。每條古道都有它的故事,都是上庄人向外拓展、拼搏向上精神的見証。這些古道,同樣是舊時的模樣,值得用身心去感悟,用腳本去丈量。
績溪縣上庄鎮箬嶺古道。朱曉奎供圖
當然,如果有興趣,還可以徒步深山,探幽汽車難以到達的原始村庄﹔甚至徒手攀越山巒,探尋當年新四軍藏身的蝙蝠洞……
山中古村落。朱曉奎供圖
新四軍藏身的蝙蝠洞。朱曉奎供圖
富有神奇色彩的大會山中,還藏有大大小小的瀑布。
山中瀑布。朱曉奎供圖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此盡顯無疑。山中藏有一條蜿蜒的水庫,每到凌晨時分,會有成群結隊的鴛鴦出沒。
山中水庫。朱曉奎供圖
鴛鴦成群。朱曉奎供圖
這裡森林覆蓋率78.35%,林業綠化率82.97%,各種鳥類繁多。每年5月中旬到8月,可以看到“林中仙子”壽帶鳥的曼妙身影。
“林中仙子”壽帶鳥。朱曉奎供圖
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挂落花格窗。上庄是典型的徽派村庄,布局緊湊,設計精巧。一條水渠從村中穿過,水流平緩。一半是暗渠,不影響村民出行﹔一半是明渠,方便村民洗涮。蜿蜒的石板小徑,錯落有致的民居,黑白灰三色如潑墨山水畫一般的景致,古徽州人獨有的風情,在這裡都能一一領略。特別是街巷眾多,蜿蜒曲折,縱橫交錯,猶如迷宮。不妨嘗試走進去,看看能否找到來時路。當然,還有中西結合的民國時期建筑紅門樓,更讓人驚奇……
績溪縣上庄鎮尋常街巷。朱曉奎供圖
上庄也是徽文化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跡較多,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適故居、敦履堂、太平天國壁畫、棋盤村和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魁星閣、胡開文舊居等。素有“小上海”和“文化之鄉”的美譽,被命名為“安徽省優秀旅游鄉鎮”。
績溪縣上庄鎮棋盤村。朱曉奎供圖
北宋開國元勛石守信的后裔到此落戶建村。當年石守信與趙匡胤交情很深,結為棋友,其后人建村時以房屋、街道、溪流為元素組成縱橫有序、方正整齊的棋盤式村庄。《石氏宗譜》還告誡后人:“村如棋盤,建房屋不得阻塞街道。”石家村獨特的棋盤式村庄格局,被專家稱為徽州聚落文化的“絕版”之作。
在歷史的長河裡,上庄一直是一個弄潮兒。徽墨大師胡開文,近現代中西醫醫家、醫學教育家汪惕予,新文化運動先驅、世界著名學者胡適,中國農學界知名女教授曹誠英,現代著名詩人汪靜之,茶葉巨賈汪裕泰、程裕新等等,均出自上庄。
績溪縣上庄鎮胡適故居(組圖)。朱曉奎供圖
績溪縣上庄鎮胡開文故居。朱曉奎供圖
傳統手工制墨。朱曉奎供圖
舞龍、舞獅、蚌殼、旱船、火馬、蓮花棍……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出發達、活躍的民間文化藝術。上庄芒種安苗禮俗,以祭祀神靈汪公為中心開展一系列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被冠以“安苗節”的稱呼,入選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苗,顧名思義就是祈盼禾苗平安,五谷豐登,這是一個祈求豐收的節日。據說最早起源於南宋時期。
瑞川大鼓。朱曉奎供圖
布龍舞。朱曉奎供圖
“安苗節”長桌宴。朱曉奎供圖
淳朴的民風,自在悠閑的日子,來到這典型的皖南慢城,享受採菊東籬下的悠然慢生活,鄰裡相親,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雞犬之聲相聞……
在這中國溪流垂釣之鄉,流連於潺潺的溪水,黃昏之時,軟杆一支,臨水垂釣,不消一個小時,一盤豐盛的魚餐在望。
有了美食,自然不能缺了好茶相配。上庄周邊的山上,盛產“金山時雨”,創名於清道光年間,原名“金山茗霧”,“時雨”是皖南一種名茶的代名詞。早在清代末年,金山時雨就由上海“汪裕泰茶庄”獨家經銷。到了民國初年,已銷往香港、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此茶屬綠茶珍品,條索緊細,微帶白毫,汗淳厚,味芳香、爽口,回味甘,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金黃,耐沖泡,第六次始淡。
金山時雨茶產區。朱曉奎供圖
金山時雨茶。朱曉奎供圖
這裡還是徽菜發源地之一,著名的“胡氏一品鍋”之鄉。傳說乾隆皇帝出巡江南,微服來績溪上庄尋找曾祖墓(傳說乾隆為漢人),行至山塢,天色昏暗,飢腸轆轆。叩開一農戶大門,農婦好客,將蘿卜、干豆角、紅燒肉、油豆腐包等,依先素后葷次序一層層鋪於雙耳鍋裡,燒熱后端上桌來。乾隆吃完贊不絕口,賜名“一品鍋”。“一品鍋”傳承至今,味道還是那個味道,食材也還是全天然,原生態。
胡適任北大校長時,用“一品鍋”招待績溪的女婿梁實秋先生,得到“一品鍋,三五七層花色多﹔品其味,食客離桌不離鍋”的贊許。
“皖美好味道”——胡氏一品鍋。朱曉奎供圖
自然風光美,民俗文化贊,有好茶,有美食,呼三五好友來此一聚,品茶,垂釣,小住,回歸自然,減壓放鬆,忘卻塵世煩憂,豈不美哉!(朱曉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